北外滩街道打造15分钟无障碍生活圈,助力特殊群体社会融合

9月5日,上海市慈善周期间,在北外滩街道滨芬食光・熊猫食堂,举行了一场“滨芬同行”计划,不断探索推进“15分钟无障碍生活圈”建设。20余名北外滩街道“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的学员,在志愿者与康复师的全程陪伴下,从街道残联出发乘坐公交,走进食堂参与社会融合实践,在真实社会场景中解锁社交技能、重拾生活信心。

据介绍,这些学员都是社区精神康复服务对象,平时除了参加“阳光之家”和“阳光心园”组织的活动,平时很少接触社会。有的已经动迁到嘉定、宝山等地,还坚持参加活动。

9:30,学员们在残联门口有序集合,集体乘坐25路公交车前往熊猫食堂。这趟看似普通的行程,是本次融合活动的“第一堂课”:志愿者与康复师不只是安全守护者,更化身“引导员”,车比计划晚来了5分钟,告诉学员们“这就是生活的常态”,鼓励学员主动与同伴交流乘车注意事项,在过马路、找座位的互动中,悄悄拉近彼此距离,让社会适应从“第一步” 就自然发生。

抵达食堂后,活动以“分组协作”拉开序幕。服务对象按“1组学员+1名社工/志愿者”分组。39岁的王亮(化名)有智力障碍,在阳光之家快20年了,是这次活动的班长。这些年,他的状态整体很好,能力也有明显提升。他对记者说:“这里的老师都很好,阳光之家就是我的根据地。”10:00起,大家围坐在一起剥毛豆、捡大蒜,帮食堂整理蔬菜——遇到动作慢的伙伴,王亮主动递上工具;碰到不愿开口的同伴,王亮会鼓励“我们一起做”。

“该怎么拿餐盘?”“桌子要擦到没有水渍吗?”餐具布置环节成为“生活技能训练场”。各组分工明确:有人领餐盘,有人摆餐具,有人擦桌子,有人倒温水。社工与志愿者全程“只观察、少干预”,遇到卡顿的学员,只用眼神示意或简单提示,从不直接代劳。当看到自己布置的餐桌整齐摆放,不少学员露出了充满成就感的笑容。

热气腾腾的餐食上桌,用餐分享环节温情开启。社工引导大家聊聊活动感受,有人说“剥毛豆时和伙伴配合很开心”,有人提到“问食堂阿姨菜品时,她很耐心”。对于不愿发言的学员,大家也不勉强,而是用掌声传递接纳。社工在总结时特别强调:“今天每个人都迈出了自己的‘小步子’,每一次尝试,都是了不起的进步!”

虹口同心公益服务中心负责人朱杰告诉记者,参加活动的学员都经过评估,状态良好,一些家长也进行了陪同。这场活动并非“从零开始”——上周五的预演中,学员们已提前熟悉流程,从最初“被餐厅员工服务”,到主动参与蔬菜整理、餐具布置,逐步完成从“被服务”到“会服务”的蜕变。

令他感动的是,周边的居民、路人对他们也都非常友好,有个老阿姨还特意来对他说:“你们这个活动很有‘爱心’!”志愿者袁青仪则告诉记者,这些学员们其实特别单纯,看似是我们在帮助他们,其实自己也有一种被治愈的感觉。

作为15分钟生活圈中重要的社区服务节点,熊猫食堂不仅是便捷的用餐空间,更是一处没有围墙的“生活课堂”。这里亲切便利的空间和开放包容的氛围,成为学员们迈向社会融合的实践基地。

北外滩街道副主任廖光军表示,北外滩15分钟社区生活圈,正在将无障碍从“通行便利”延伸到“生活融入”。随着北外滩街道持续织密15分钟无障碍生活圈的服务网络,“滨芬同行”计划还将推出更多社会融合活动,让学员们在超市购物、公园漫步等真实场景中,逐步适应公共生活,并“参与生活”,最终“创造生活价值”。

原标题:《北外滩街道打造15分钟无障碍生活圈,助力特殊群体社会融合》

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周楠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6

标签:育儿   生活圈   助力   群体   街道   社会   社工   学员   食堂   志愿者   阳光   熊猫   餐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