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在发愁周末去哪“浪”?
Citywalk已经out
现在最in的玩法是
——去村里喝杯咖啡!
随着《去有风的地方》等影视剧热播,乡村被镀上了一层“诗与远方”的柔光,成为许多都市人向往的精神栖息地。在这股风潮中,“村咖”——乡村咖啡馆,作为新消费形态迅速“出圈”。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有超过4.4万家乡村咖啡馆,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在江苏,村咖产业呈现出百花齐放之势,一幅以咖啡为媒介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01
从写字楼到乡野:
一杯咖啡里的回乡梦
点击查看
在南通通州区石港镇睹史院村,曾为上市公司白领的刘李彬,带着对机车的热爱,回乡开设“老男孩咖啡馆”。如今,他凭借一杯手冲咖啡、一段温暖音乐,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悠闲放松的场所。春节期间,店铺单日销量达七八百杯。
点击查看
在镇江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的四季春草莓园中,藏着一家治愈系的“田园”咖啡店。主理人聂珊珊是位90后女孩,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大学毕业后返乡投身农业。一次外出培训中,她受别家农业园咖啡店启发,自学咖啡制作、亲自装修,结合当地应季水果,让咖啡激活田园经济。
类似的故事正在江苏许多村落悄然上演。
截至2025年10月,江苏青年新农人已突破2万人,这些散落在田埂边、溪流旁的乡村咖啡馆,背后推手正是这批敢于追梦的年轻人。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指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更多青年瞄准机遇,以咖啡为载体展开新业态。”
点击查看
在无锡滨湖区胡埭镇富安村,状元古道的文旅发展与当地推出的“新农人”扶持政策形成合力,吸引了严纯婷这样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家乡越变越美,政策也越来越有吸引力,让我下定决心回来试试。”严纯婷放弃了城市的工作机会,在状元古道旁创办了“山茶屿”咖啡店。
点击查看
她的回归正逢其时。随着滨湖区对状元文化IP的深入打造,古道游客日益增多,而《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的出台,更为她这样的返乡青年提供了从培训到创业的全链条支持。与此同时,江苏共青团启动实施“苏青小店”计划,也聚焦像她这样的青年主理人,推出一系列赋能举措,针对性解决小店的痛点问题。
在政策与文化的双轮驱动下,严纯婷的“山茶屿”迅速成为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下午茶时段常常一座难求。目前,江苏全省已累计培育1000多家小店,全年将为5000家提供数字化支持,打造500家“苏青小店”榜样店。
02
不止咖啡:
每一杯都讲述乡土故事
村咖在江苏的兴起,不只是为了售卖咖啡,更在于它们巧妙融合了当地文化、风景与人情,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点击查看
有的以自然风光取胜。位于南京溧水区张许村石臼湖畔的“故禾咖啡”,坐拥绝美湖景,游客可以一边品味咖啡,一边享受湖面的宁静与日落的诗意;江阴市月城镇双泾村的“云栖绿野咖啡馆”,则置身于四季更迭的瓜果田野间,营造出一方幽静闲适的空间。
点击查看
有的以社群联结为特色。在句容茅山风景区上杆村,“荒野咖啡”店成为骑行爱好者的热门聚集地;徐州铜山区汉王镇的“蛙两季”咖啡店,通过以咖啡为媒介的手工体验,吸引了众多创意人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聚落。
点击查看
有的深植于乡土文化元素。扬州市广陵区泰安镇华丰村的“河岛茶研所”,由旧屋改造而成,外立面保留了灰瓦白墙的质朴风格,内部采用韩系工业复古风设计,又与窗外的稻田、树林自然美景相融;淮安涟水县周集村的“供销乡咖”则充满年代感,承载岁月痕迹的黑白电视机、“二八大杠”老式自行车等,成为独特的空间装饰,赋予平凡村落一份悠长的诗意。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杨吉从文化角度分析指出:“‘村咖’既然‘村’字在前,就必须融入当地村民的生活与村落秩序。咖啡馆作为物理场所,可以成为文化沙龙、主题分享的线下空间。”
点击查看
“囍山禾”作为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镇的首家村咖,是青年响应乡村振兴政策、积极投身乡村发展的生动缩影。主理人张玲丽在政策感召下从城市返乡,将闲置厂房改造为融合咖啡、美食与文化的复合空间。她不仅在咖啡馆中创新引入传统麻糕,赢得广泛好评,更依托当地特色,开设“庆钰年”打边炉——将湟里牛肉与年轻人喜爱的餐饮形式巧妙结合,进一步激活乡村消费潜力。在团武进区委的持续助力下,她以村咖为平台组建美食青年社群,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文化论坛和公益讲座,凝聚更多有志青年扎根乡村、共建家乡。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王方指出:“‘村咖’之所以吸引年轻人,既源于其营造的松弛氛围,也契合了当代人对乡野生活的向往。”她建议,村咖应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功能,在提供咖啡的同时,融入社交互动、艺术展陈等多元内容,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
03
振兴力量:
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融合
村咖虽小,能量不小。它们不仅关乎乡村青年的成长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点击查看
近年来,苏州以“咖啡+乡村场景”为切入点,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盘活乡村存量资产,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今年7月,大地流彩·乡村咖啡文化活动暨苏州市首届“村咖”嘉年华在昆山市张浦镇尚明甸村举行,一系列主题活动展现了苏州将精品咖啡文化与乡村特色场景有机融合的发展新模式。
点击查看
在太湖沿岸,苏州吴中区聚力打造“太湖村咖”IP,串联酒店民宿、景区景点、运动休闲等资源,推动“农文体旅”深度融合。85后苏州姑娘谢芳萍是这一浪潮的亲历者,她放弃城市工作回到西山岛开设村咖,将洞庭山碧螺春、枇杷等特产融入咖啡创意,从一间小木屋做到网红打卡点。她的小店年售2万杯咖啡,带动当地特产创下近400万元产值。
截至目前,苏州全市乡村咖啡馆已超过500家,吴中区沿太湖区域已聚集140余家特色精品咖啡馆。2024年,吴中区累计接待游客2254万人次,累计测算旅游总收入达348亿元;太湖度假区接待游客129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0亿元。
施卫东认为,要让网红“村咖”变长红,需从改革、人才、利益等多方面着力,他建议:“乡村可依托天然资源禀赋,盘活闲置资源,推进上下游拓展,注重错位竞争,打造‘一村一品’。”
点击查看
作为江苏咖啡馆密度最高的村庄,南京江宁区佘村在仅2平方公里的核心区内聚集了17家咖啡店。村里依托“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的“板汤线”,特别是那段2.8公里长、拥有38个连续弯道的盘山路,吸引了众多骑行爱好者,也为村咖带来稳定客源。
“佘村发展的核心IP是咖啡。”佘村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敏指出:“不管业态如何变换,要想长红,就必须端稳一杯好咖啡!”这已成为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共识。
如今,以咖啡为圆心,佘村已辐射带动103家各类业态共同发展,涵盖创意餐厅、露营基地、手工坊、农家乐、民宿及非遗项目等,形成了完整的消费生态圈。2024年,佘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旺季单店月收入可达10万元,展现出强劲的市场活力。
在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震东看来,“村咖”不仅是城市人进入乡村的入口,也是乡村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更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新载体和衡量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新指标。
政策引导也为青年返乡创业持续注入强劲动力。2025年,共青团江苏省委启动实施青年“乡村合伙人”培育行动,不仅聚焦村咖,还围绕农业种养殖、农产品加工贸易、农业社会化服务及农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在全省着力培养“懂乡村、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青年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持续输送青年骨干力量。


微信表情包上新啦!
推荐阅读


来源:风流一代杂志社
撰稿:邢多多
编辑:刘笑
审核:韩颖、薛姣
复审:沈娜
终审:孙洪洋
更新时间:2025-11-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