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通过 “反内卷” 举措,整治了不少行业,物价也有了回暖的苗头。
可大半年过去,CPI 离 2% 的目标依旧有不小差距。
有人说,还是要加强反内卷力度,不过更多人指出关键:老百姓不敢花钱了。
产品滞销、供需失衡下,要是再不解决就业、收入问题,想稳物价,可能永远都会差最后一步!
要聊清楚这事儿,得先弄明白啥是“内卷式竞争”。
这可不是正常的市场价格比拼,而是不计成本、不顾底线的恶性厮杀。
为了抢订单,企业把产品价格压到低于生产成本,赚不到钱就靠裁员降薪、偷工减料维持,最后整个行业陷入“越降价越亏,越亏越降价”的死循环。
2024年的光伏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组件价格从年初的每瓦 2 块钱,一路跌到只剩 6 毛钱,直接跌破了大多数企业的成本线 —— 卖一块就亏一块。
煤炭行业之前也没好到哪去,前两年有些企业为了抢市场,把坑口价压到每吨还不到 500 块,可行业平均生产成本得要 650 块啊。
这么内卷下来,企业赚不到钱,根本没钱升级技术,连产品质量都得缩水。
到最后,不光行业自己受折腾,消费者也得跟着吃亏。
今年开始的“反内卷”,就是专门治这种乱象的。
跟以前不一样,这次整治行业乱象,不是光靠政府出面干预,而是行业自己约束加上政策引导,两头一起发力。
光伏行业动作最快,2024 年 10 月行业协会直接划了组件最低成本线,说低于 0.68 元每瓦去投标中标,就可能违法;到 11 月又把成本线调到 0.69 元每瓦。
煤炭行业则搞了 “基准价 + 浮动” 的机制,把现货价稳住,不让它乱涨乱跌;钢铁行业也出了精细的产能置换管理办法,不让企业盲目扩产。
效果确实看得见:光伏产业链价格,上半年跌了 40% 多,到四季度只跌了不到 5%;煤炭现货价比年初最低点涨了 12%;钢铁企业亏损的比例也从 35% 降到了 18%。
市场竞争终于从“比谁更便宜”回到了“比谁质量好、技术强”的正轨上。
但很多人容易把“反内卷”和2016年的“去产能”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差别大了去了。
先看治理范围,2016 年的去产能主要盯着煤炭、钢铁这些传统高耗能行业;
而这次反内卷,不光覆盖了光伏这样的新兴战略产业,连家电、汽车这些和老百姓相关的消费品领域也涉及了。
手段上差别更大,去产能靠的是行政命令硬压,比如直接把落后的钢厂关掉;
反内卷则是政策引导加行业自己管自己,像光伏协会划定成本线、政府严查低价倾销,不搞 “一刀切” 的强压。
最核心的目标不一样:去产能是做 “减法”,把低效的产能淘汰掉,减少市场供给;反内卷是做 “规范”,产能保持在合理范围里,重点把混乱的竞争秩序理顺。
可为啥同样是治理供给端,2016年去产能后CPI能很快回升到2%以上,2024年反内卷大半年,物价还是没摸到目标线?
答案藏在供需天平的另一端——需求端没跟上。
2016年去产能时,居民消费正处于上升期,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保持在8%以上,家电、汽车等大宗消费需求旺盛,供给减少后很快出现供需平衡,物价自然回升。
但2024年的情况完全不同,需求端成了稳物价的“拦路虎”。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老百姓不敢消费了。
有数据显示,2024年居民储蓄率高达43.4%,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20%左右的水平。
也就是说,大家每赚100块钱,就有43块多存起来,敢花出去的钱自然少了。
反映到市场上,就是“生产多、销售少”的尴尬:2024年12月末,全国工业企业存货达到16669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9%。
有人可能会问,“反内卷”不是能让企业利润回升吗?利润高了就能涨工资、扩就业,这不就能拉动消费了?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传导需要时间。
光伏行业直到2024年底才止住亏损,企业刚喘过气,根本没能力大规模涨薪;煤炭企业利润回升后,优先偿还之前的债务,对员工薪酬的调整也很谨慎。
更关键的是,服务业这个吸纳就业的“大头”还没完全恢复,餐饮、文旅等行业的岗位数量比2019年还少了12%,而这些岗位恰恰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就绕回了核心问题:物价问题本质上是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反内卷”确实解决了供给端的无序竞争,为物价回升扫清了障碍,但如果需求端始终“掉链子”,稳物价就是空谈。
就像给车换了新引擎,可油箱里没油,照样跑不起来。
要补上需求端的短板,关键得让老百姓“敢花钱、有钱花”。
这时候“以旧换新”这类政策就派上了用场,2024年家电以旧换新带动销量增长15%,汽车以旧换新拉动新车消费超3000亿元。
这些政策不仅消化了库存,还让相关企业有了扩产的动力,进而带动就业。
但更重要的是发力服务消费扩容,比如支持餐饮、家政、养老等行业发展——这些行业每增加1亿元营收,就能创造近80个就业岗位,比制造业多了近3倍。
要是能通过税收优惠、场地补贴等政策帮这些行业恢复元气,就能让更多人有稳定收入,消费信心自然会回来。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得让老百姓“愿意花钱”。
这就需要完善社会保障网,比如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减少大家在医疗、养老上的后顾之忧。
2024年的数据显示,医保报销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就能上升0.3个百分点,这个关联其实很明显。
现在再回头看,2024年的“反内卷”确实打对了方向,但它从来不是稳物价的“万能药”。
供给端的规范只是第一步,需求端的激活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当企业不再靠低价抢单,当老百姓敢放心花钱,供需两端形成良性互动,2%的CPI目标自然会水到渠成。
现在这场“稳物价之战”才刚打到中场,至于最终能不能达成目标,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
但至少现在已经看清了关键——光靠整治供给端的内卷远远不够,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消费信心强起来,才是稳物价最关键的那一步。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