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咱这老年大学的早锻炼队伍越来越壮观了!”清晨的小区广场上,老朋友们相互寒暄,60岁的杨叔一如既往地快走着。他从医生那得知“运动能防癌”,便每天雷打不动要走一万步,五年来风雨无阻。可去年例行体检发现早期肠腺瘤,杨叔一时间很困惑:“我这么努力,怎么肠子还是出问题了?”
身边人劝他:“你还得多坚持运动!多运动,啥病都能防!”但医生却摇摇头说:光会走路可不够,有效“抗癌”运动,其实被大多数人都忽视。这句“不是你想的那样”,让杨叔一头雾水,也勾起了我的兴趣。一项涉及5万中国人的权威大样本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水平高的人,癌症风险整体下降可达11%,而具体的运动方式与强度,远比“运动”二字本身复杂。特别是两种被低估、其实更为高效的运动方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专家推荐。
本文将为你揭开“运动抗癌”的真相,走路、慢跑到底防癌效果如何?为什么肿瘤专家反复提醒:有2种运动才是真正“抗癌强者”?普通人、老年人、癌症患者到底怎么动对路?
或许你已经走了很久,但结果却不及身边那个偶尔举举哑铃的大爷。是什么被你忽略了?癌症防治路上,行动的细节决定结局。请继续看下去,也许就差这一点点突破!
许多朋友一说“防癌运动”,直接联想到慢跑、快走,似乎只要“动起来”,癌症风险自然而然地降低。然而,运动到底能不能预防癌症?哪些运动方式有效?这是有严肃科学答案的,不同类型的运动对人体的益处确实存在巨大差异。
2024年,《国际行为营养与体育活动杂志》对5万中国受试者长期追踪后发现: 体力活动量达到最高1/4的人,整体癌症风险比最低1/4降低了11%;肺癌风险、结直肠癌风险分别下降25%和26%。
这里所谓“体力活动”远不止日常的散步,而是涉及一定强度、全身参与的体育锻炼。而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也早就有权威结论:规律运动可明显降低多种实体肿瘤风险,而且相较于药物(通常降低28~37%且有副作用),运动本身的“成本”几乎为零。
但“走路”这一项,虽说能改善代谢、提升有氧能力,但它在抗癌机制中的“激活度”有限。广东省著名肿瘤专家、钟南山院士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很多人以为快走、慢跑已经是极限,其实最被低估的正是力量训练与高强度抗阻锻炼!”
仅能温和激活基础代谢,难以深度调动体内抗癌免疫细胞(如“杀伤T细胞”)。 缺乏全身对抗阻力,对骨骼与肌肉缺乏训练,机体免疫“淋巴循环”式微。
所以,坚持走路或慢跑固然好,但长期防癌、降低癌变风险,远不足以“开大招”。很多中老年朋友,辛苦多年却未见一次“质变”,原因就在于此。
让人意外的是,真正公认“抗癌力爆表”的运动其实有两种,抗阻训练和高强度间歇锻炼。这不是流行噱头,而是多项国际大样本、严谨随机对照试验证实的“硬核”成果。
近期《乳腺癌研究与治疗》研究招募32位乳腺癌术后患者,仅一次40分钟力量训练,体内“抗癌蛋白”水平提升9-47%,癌细胞生长速度减少20-21%。力量训练指仰卧起坐、深蹲、哑铃弯举、推举等,可以用自身体重,或弹力带、哑铃辅助。结果惊人:即便只做一次,都能激活机体的抗癌能力。而且长期坚持,提升基础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刺激免疫细胞活跃。
HIIT即高强度、短时间内爆发式运动(如快跑30秒、慢走1分钟轮回10组)。 医学实验证明,每次高强度训练后,机体释放的抗癌因子上升显著,DNA修复能力增强。参与者不仅癌变风险下降,甚至有肿瘤患者通过定制HIIT方案显著改善康复。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经常做上下肢抗阻运动。他70多岁时肌肉量仍然远超同龄人,采访中坦言“力量锻炼是机体抵御疾病的底牌”。其实老年人更适合做抗阻训练,这一点常被忽略。
53岁肺癌晚期患者贺明,在医院治疗9个月后转为运动干预。他从快走到慢跑、再到“抗阻+马拉松”,到2020年已经完成61场马拉松赛,癌症进展明显延缓,这是临床上罕见的“抗癌奇迹”,运动习惯成为转折关键。
力量训练可改善细胞修复,刺激骨髓与淋巴系统,更有针对性唤起免疫防卫。高强度间歇能让免疫激活短时爆发,清除异常变异细胞。两者协同,远强于单纯走路、慢跑效果。
那是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无条件上强度?当然不是,关键是掌握科学原则、遵循自身条件、持之以恒。
抗癌运动不是盲目拼强度,而要讲究方式方法。“科学搭配+长期坚持”最重要。不同人群建议略有差异,但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黄金锻炼窗”。
对于普通中青年与健康老年人:每周累计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太极、快步走、游泳),或者75分钟高强度锻炼(如健身操、HIIT)。一周安排2-3次抗阻训练(如俯卧撑、深蹲、哑铃等,每次30分钟左右)。选择适合自己习惯的运动方式,有氧+力量结合,效果最好。每次运动后确保恢复,第二天不感到特别劳累为宜。
对于已确诊癌症、及慢病患者:一定要遵照医生和康复师指导,结合病情阶段定制运动处方。刚治疗期以低强度康复运动为主,稳定后逐步过渡抗阻、高强度间歇。 监测身体状态,避免过度,防止疲劳反弹。
对于体重偏重、久坐族群:逐步增加全身性抗阻训练,比如深蹲、原地拍手操、负重上下台阶等。积极融入团队运动(广场舞、健身操),获得外部激励。合理控制膳食,避免运动后暴饮暴食。
多项研究一致指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锻炼基本无效。运动强度、持续性、复合性(有氧+抗阻)三者兼顾,防癌效果“叠加释放”。
运动后适量补水,避免晕厥血压波动。肌肉酸痛为“延迟性”,不是坏事,次日仍可轻度锻炼。用智能手环、运动APP记录进展,给自己正反馈,更容易坚持。
我们很容易高估了散步、慢跑的防癌“万能性”,却低估了抗阻和高强度训练对激发免疫、抗变异细胞的“深度作用”。事实证明,一次科学的力量锻炼就能帮身体建立更有力的防癌屏障,抗癌不是靠量堆积,更靠质的激活。
身体健康,从每天的一点改变做起:从一组深蹲、一次哑铃、一次有计划的高强度冲刺开始,全面提升机体活力和健康底气。就像钟南山院士、5万大样本人群研究、癌症康复奇迹一样,只有实践,才有转机。
不过,请您牢记:运动“抗癌”属于健康促进型行为,但任何具体疾病管理、个体化锻炼方案都需要专业医生和运动康复师根据个人实际制定。如果您有基础疾病或已被确诊癌症,务必先听取正规医院医生建议。在抗癌路上,科学方法和持久信心同等重要。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健康中国_新华健康_新华网》
3.《运动抗癌“实锤”!肿瘤专家推荐:最好的抗癌运动,并非走路跑步》
4.《肿瘤专家推荐:最好的抗癌运动是这2个!说的不是走路》
5.《运动抗癌“实锤”了!肿瘤专家:最好的抗癌运动不是走路和跑步》
6.《运动抗癌”实锤”!肿瘤专家推荐:最好的抗癌运动,并非走路跑步》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