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飞天茅台价格腰斩到啤酒销量连跌,从红酒市场近乎 “消失” 到年轻人对白酒避之不及,一场席卷全品类的 “戒酒潮”,正悄然改变着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也让曾经风光无限的酒行业陷入深度调整。

那是年轻人影响了酒行业呢,还是酒行业影响了年轻人对酒的选择?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看下酒类市场。
全品类酒市场:集体遇冷,库存高企
曾经被奉为 “液体黄金” 的高端白酒,如今褪去光环。53 度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跌至 1640 元的历史新低,较年初暴跌超 31%,部分出口版价格甚至低于经销商拿货成本。茅台 1935 较峰值跌幅大 60%,王子酒、迎宾酒等系列酒终端价普遍下探 20%,贵州茅台上半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创下十年同期最低。
这场寒意早已蔓延至全行业。20 家白酒上

市公司中,18 家第三季度业绩降幅扩大,超半数利润同比减少,部分区域酒企净利润暴跌 90%。全行业渠道库存周转天数普遍超 180 天,部分区域酒企更是长达 300 天,从高端到中端的全链条去库存压力凸显。
白酒之外,啤酒、红酒同样难逃下滑命运。2024 年全国啤酒产量同比下降 5%,较 2013 年峰值缩水超 10%,2025 年 1-2 月销量同比暴跌 4.9%,相当于每天少流通 1370 万瓶。百威亚太、*ST 兰黄等企业销量大幅下滑,青岛啤酒增速也跌破 1%。红酒市场更是惨不忍睹,2024 年国产红酒产量同比暴跌 17%,较 2015 年巅峰缩水超 77%,进口量也同步下滑,婚宴、聚会等场景中 “无酒席” 越来越常见。

戒酒潮背后:三重核心逻辑的转变
消费代际断裂,年轻人不买账
酒行业的最大危机,是消费人群的 “断档”,酒文化不仅伤人还伤亲,得利的最后都是劝你喝酒的人,这证明年轻人已经清醒了。
从这些酒企的调研数据能看出,20-35 岁消费者中 “喜欢白酒” 的比例仅 19%,远低于啤酒的 52% 和洋酒、果酒的 29%。Z 世代白酒消费占比仅 8.7%,主动购买率不足 5%,在夜间小酌、露营等主流社交场景中,白酒出现频率低于 5%。婚宴上 “全桌无白酒” 的比例已达 17%,较 2020 年提升 12%,年轻人用椰汁、橙汁替代白酒敬酒,早已不是新鲜事。

健康观念觉醒,饮酒需求收缩
随着健康意识提升,及自我人生价值的体现;在酒桌文化中,大部分的人喝酒都是被迫而喝,而这种喝酒,就违背了酒的第一性原理—酒是用来解忧的,而在现今及过往的酒文化中,为他人喝不仅换不来对自己好的,反而让自己一败涂地,“少喝甚至不喝” 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特别值钱以酒作为人际关系交往的那一批人,他们逐渐进入中老年,受尿酸、心血管等健康问题影响逐渐显现,去趟医院医生都让其减少饮酒频次,这种健康的方案只要大众知道了,都会形成一个意识的形态,让人们知道这个危害。

即便饮酒,年轻人也更倾向于低度、健康的饮品,对高度白酒的接受度极低。不仅中国,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都在冲击酒类消费,德国人均年饮啤酒量 30 年跌三成,美国啤酒消费者渗透率从 50% 跌至 33%,这一趋势在中国同样不可逆转。
市场自身失衡,消费场景萎缩
线下餐饮复苏不及预期,夜市、聚会等酒类核心即饮渠道承压,直接影响酒类销量,加上现在的各种饮品极多,奶茶店遍布,白酒及酒品类的东西饮品面对的不仅仅是同类的白酒企业,而是所有的饮品行业。

再加上白酒依赖的商务宴请、礼品馈赠场景占比逐年降低,从 2019 年的 45% 降至 2025 年的不足 15%;以往的啤酒行业长期依赖 “稀释配方、低价走量” 模式,用大米淀粉替代麦芽,导致口感淡如水,不仅不好喝,还涨价,涨价后消费者转而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精酿;红酒则因口感适配性差、仪式感溢价过高,在消费降级中率先被抛弃。
酒商种种的选择都在利己而非利他,导致年轻人不在看好酒类,逐一的对酒、白酒、葡萄酒失掉了心中的价值。加上以前以酒品酒懂酒来看人的文化变,现今已经变成一个笑话,让酒失去了信任,陷入了信任的危机之中。
酒企自救难破局,趋势不可逆
面对危机,头部酒企纷纷出招:茅台推文创酒、小酒版讨好年轻人,五粮液布局低度酒,汾酒加速省外扩张,高端品牌扎堆涌入果酒赛道。但效果寥寥,前两年火热的 “酱香热” 已成过往,年轻人对白酒的刻板印象难以改变,低度酒、果酒赛道也面临同质化竞争。

精酿啤酒的短暂崛起,也难改行业大趋势。尽管 2025 年精酿市场规模冲到 1300 亿元,年增 17%,但 69% 的精酿企业注册资本不足百万,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核心消费群体年轻人数量持续减少,长期增长动力不足。
尾声:不是周期回调,而是时代转折
有人认为酒价下跌是行业周期,迟早会反弹,但这场 “集体戒酒” 背后,是消费代际、健康观念、市场逻辑的三重根本性转变。年轻人不会因为 “长大” 就爱上白酒,健康需求不会逆转,人口结构变化也无法阻挡。

酒行业的寒冬,本质上是旧消费模式的落幕。当饮酒不再是社交的 “必需品”,不再是身份的 “代名词”,市场终将回归理性。这场转变,无关对错,只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迈向更健康、更自我的新阶段。
更新时间:2025-11-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