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1920年的伦敦,在一处温馨的寓所内,林徽因与父亲林长民并肩而坐,共享西餐,两人看向镜头,一张照片就此定格。
照片中的林徽因,身着一袭简约而优雅的旗袍,头发整齐地梳在脑后,露出光洁的额头,那双眼睛明亮而灵动。
她轻轻握着刀叉,手指修长且白皙,动作熟练又得体,就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贵族小姐,举手投足间尽显高贵。
林徽因的长相,那可绝不是单纯靠外表的好看,在那个既没有美颜相机能一键美化,也没有整容手术能改变容貌的年代,她的美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天然纯粹,没有一丝一毫的修饰痕迹。
而且这种美是从她骨子里、从她的灵魂深处散发出来的气质之美,让人看一眼就难以忘怀。
众所周知,林徽因是被称为才女的存在,她之所以被称为才女,她的才情、禀赋乃至个性,在一定程度上,都来自于父亲林长民。
林徽因出生在杭州陆官巷的祖父寓所里,她的母亲何雪媛,是个没什么文化的家庭妇女。
小时候的林徽因,和一群表兄弟姊妹一起住在祖父家的大院子里,那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一起嬉笑玩耍,日子过得无忧无虑。
林徽因的启蒙教育,就由和她住在一起的大姑母来承担,那时候大姑母就像她的第一位老师,手把手地教她识字、读书,引领她走进知识的世界,大姑母虽然嫁人了,但不知为何常年都住在娘家。
大姑母虽然没有特别高的学问,但懂得不少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基本的知识,她耐心地教林徽因认字、读书,给她讲各种有趣的故事。
在林徽因的童年时光里,大姑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求知的道路,开启了她对知识的探索之旅 。
林徽因的父亲常常因为工作在外奔波,很少有时间陪在她身边,所以林徽因大多时候都留在祖父身旁。
在她才六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上大忙啦,常常代替祖父给父亲写家信。
她虽然年纪小,可写起信来却有模有样,一笔一划都写得认真又工整,把祖父想说的话都清清楚楚地传达给父亲。
可也正因为这样,她失去了本该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早熟”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林徽因童年生活的特点。
后来,祖父不幸病故了,父亲又常常在北京忙于政事,无暇顾及家里,这时候,全家人都搬到了天津生活,林徽因几乎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才十二三岁的她,就要承担起照顾家人的重任,她要伺候母亲的生活起居,关心母亲的身心健康;还要照应弟妹们的学习和玩耍,确保他们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
甚至家里要搬家的时候,打点行李这些繁琐的事情,也都落在了她这个小姑娘的肩上。
1916年,林长民带着全家定居到了北京,林徽因也进入了当地有名的培华女子中学读书,和她一起入学的还有三位表姐妹。
这四姐妹个个长得亭亭玉立,美丽动人,走在街上就像四朵娇艳的花儿,每到星期天,她们一起上街游玩的时候,常常会引来一些轻薄男子的尾随。
为了安全起见,家里不得不叫来身材高大的表兄弟们,让她们充当保镖,护送四姐妹出门。
培华女中是一所教会办的贵族学校,学校的教学风气严谨又得当,林徽因本来就聪明伶俐,在学校里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这里,她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日后出色的英语水平就是从这里起步的,而且,学校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早早地唤醒了她的文化意识,让她对知识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0年春天,林长民接到任务,要赴欧洲去考察西方宪制,他心里有个特别的打算,就是带上爱女林徽因一起同行。
于是,父女俩踏上了前往欧洲的旅程,在伦敦一住就是一年半,这趟远行,对林徽因来说意义非凡,就像是林长民拉着爱女的手,引领她登上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
从那以后,不管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林徽因都正式告别了无忧无虑的少女时代,迈向了更加成熟和广阔的世界。
到了伦敦,林长民特别为爱女请了两位老师,一位教她英语,一位教她钢琴,这两位老师都很尽心尽力,尤其是英语老师斐理璞母女,很快就和林徽因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林徽因对她们既信赖又喜爱。
在学习的同时,当然要看一下欧洲的大好风光了,这是1920年前后林徽因在英国伦敦街头喂鸽子的照片。
洋气的帽子,合身的风衣,黑色裤袜,精致的小皮鞋,林徽因的这身着装放今天也不过时吧。
在街头玩耍的林徽因,此时的林徽因刚16岁,正是青春年少的时光,照片中的林徽因装扮时尚,颇有名媛风范。
八月下旬的时候,林徽因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爱丁堡的一所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她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娴熟纯正,说起来就像个地道的英国人一样。
不管在什么时候,林徽因都在努力的学习进步,1920年,林徽因时常在伦敦的公寓的壁炉旁读书,以书为友,照片中的林徽因坐在壁炉旁的沙发上,恬静而美好。
还是在伦敦,林徽因找到了自己一生要为之奋斗的目标——献身建筑科学,原来,她父亲的房东是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经常和她聊天,从她那里感受到了建筑的独特魅力。
她渐渐明白,房子可不只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它还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味。
可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建立起像西方这样完善的现代建筑科学体系,林徽因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中国的建筑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伦敦这座充满文艺气息的城市里,一段特别的缘分悄然拉开帷幕。
那时候,林长民44岁,正值壮年,在欧洲的社交与工作场合中忙碌奔波,而林徽因呢,正值豆蔻年华,16岁的她身上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高雅气质。
同年10月,24岁的徐志摩也来到了英国,他进入了剑桥大学学习,那时的他,年轻气盛、风度翩翩,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才子的气质,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热情。
半年后,在国际联盟协会举办的一次演讲会上,徐志摩和林长民相遇了,这次演讲会,徐志摩担任主席,而林长民则是演讲嘉宾。
在演讲过程中,两人被彼此的才华和见解所吸引,演讲结束后,他们相谈甚欢,很快就成为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而林徽因与徐志摩的相识,则是在徐志摩初次与英国作家狄更生会面的时候,那天,狄更生家中高朋满座,林徽因也随父亲一同前往。
一个是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青年才俊,一个是貌若天仙、才思敏捷的妙龄少女,两人初次见面,就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谓是相见恨晚。
那时候的林徽因才16岁,圆嘟嘟的脸蛋带着些婴儿肥,可这点婴儿肥非但没拉低她的颜值,反倒让她看起来更加灵动可爱。
也难怪,就连满腹才情、风度翩翩的徐志摩,都被她深深吸引,心甘情愿地为她倾倒。
在伦敦的那段日子里,他们时常相聚,一起探讨文学、艺术和人生,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多久,林徽因就跟随父亲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1921年10月,林长民结束了在欧洲的考察与工作,带着女儿林徽因回到了北京。
时光匆匆,到了第二年的10月,徐志摩也完成了在剑桥大学的学业,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在回国前夕,徐志摩心中满是对剑桥的眷恋与不舍,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的青春回忆和那些令他魂牵梦绕的故事。
于是,他挥笔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他对剑桥的深情。
徐志摩先是在家乡上海稍作停留,年底的时候,他便迫不及待地追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北京。
可此时的北京,早已物是人非,原来,林家已经将女儿林徽因的终身大事定下了,许配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徐志摩此次前来,正是冲着这件事,他满心期待着能带着林徽因一起重返伦敦,继续他们的学业和梦想。
或许,林徽因曾经给过徐志摩这样的许诺,所以他才会如此信心满满地写下“再别康桥”,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后来,徐志摩突然遭遇了不幸,罹难离世,这个消息传来,让林徽因悲痛欲绝,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梁思成深知妻子心中的痛苦,于是亲自前往徐志摩遇难的济南处理后事,还带去了林徽因亲手制作的希腊式铁树叶小花圈,以此表达对徐志摩的哀思。
而在北平举行的追悼会,也是由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和余上沅一手操办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送别了这位曾经的朋友和知己。
1925年,林长民不幸早逝,这一噩耗传来,让林徽因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梁启超得知此事后,立刻给儿子梁思成写了一封信。
在信中他嘱咐儿子一定要转告林徽因:“从今往后,我会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她,希望她坚强地度过眼前的艰难时光,我希望她能够鼓起勇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完成学业。”
时光流转,到了1931年春天,林徽因不幸患上了肺结核,为了调养身体,她移居到了北平西郊的香山疗养。
正是在这段疗养的时光里,她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这位才女在文学领域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和才华,无论是诗歌、小说、散文还是剧本,各种题材她都能驾驭自如,而且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
她还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关于文学的独到见解,言辞犀利、见解精辟,常常让在场的北平作家们惊叹不已,赢得了他们深深的钦佩和喜爱。
在那个时代,不少女性诗人的作品往往局限于个人的情感世界,多缠绵悱恻,抒写个人的失意与哀愁。
而林徽因的诗虽然也流露出个人的情感,但她却能将这种情感升华到对人生、对宇宙的形而上的感叹之中,蕴含着一些微妙的哲理意味。
林徽因的诗歌大多篇幅短小精悍,但有一首写给秋天的诗却相对较长。
或许是因为她当时所患的肺结核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是不治之症,她深知自己的生命可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仿佛提前进入了人生的秋天,来日无多。
她虽然珍爱生命,但却绝不苟且偷生,而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用诗歌记录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界的热爱。
在当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被各种网红脸和虚假的美丽所迷惑。
当我们回首历史,看到林徽因那张充满魅力的照片时,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美,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是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人们心灵的。
文摘报——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2003-09-04
文汇网——文汇记忆 | 一代才女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一身诗意,人们却只关注她的情感故事2018-11-27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