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宝宝巴士”,一个听起来软萌无害、让家长放心的名字,最近却成了家长群里最炸裂的“禁词”。谁能想到,少儿启蒙APP的开屏广告,能弹出“三女共侍一夫”?这要不是亲眼看到,真以为是哪个段子手编的。

你说讽刺不讽刺?一个主打“陪伴孩子成长”的平台,居然成了成人内容的传送门。家长打开APP准备放个儿歌,结果孩子看到了热舞、擦边、露骨直播。那一瞬间,家长的心凉透了:不是怕孩子哭,而是怕孩子记住。
更离谱的是,广告关不掉。关闭按钮小得像蚂蚁,点错就跳转下载,还能“送”你一个短视频软件。有孩子手一滑就点进去,看到的画面家长连自己都不敢看。那场面,用网友的话说就是:“本来放儿歌哄睡,结果看完我先失眠了。”
这种荒唐事儿不是第一次了。去年9月,家长就投诉过,宝宝巴士会员一过期,立马推情色广告。3月又出事,但没人重视。直到这次舆论爆发,平台才急急忙忙“回应”——一套熟悉的说辞:是“第三方广告问题”,我们“难免有疏漏”。
这句话真是把网友气笑了。孩子都被辣到哭,你告诉家长是“难免疏漏”?那请问,孩子的心理阴影算谁的?广告法白写的吗?《广告法》明明要求,广告得能明显关闭,还得一键关;《未成年人保护法》更严,禁止向孩子推任何低俗或有害内容。宝宝巴士作为儿童产品平台,不管广告是谁的,审核都是它的责任。现在广告露骨还关不掉,这不是“疏漏”,这是违法。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还发誓要开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家长一看就明白:你要真有技术,现在才想起来?是良心突然上线了,还是广告收入掉了?别装了,谁都知道那点套路。为了广告费,一开始舍不得牺牲“收益池”,现在舆论爆炸才急着灭火。要不是家长炸锅,估计这APP还能继续默默推“成人剧情”。

其实,宝宝巴士这事,只是儿童APP乱象的冰山一角。去年有个母婴APP,打着育儿旗号,却夹带“三无产品”广告,孩子用了直接过敏;还有个英语启蒙软件,广告写着“0首付整容贷款”,画面浓妆艳抹,小孩一脸懵问妈妈:“什么是整容贷款?”那一刻,家长除了心虚,还有一种荒诞感——我们到底给孩子打开了什么世界?
更魔幻的是“儿童电话手表”事件。家长花上千块买,只为了方便联系,结果孩子戴着玩“教人撒谎”的游戏,还能看带血腥暴力内容的漫画。家长哭着说:“买的时候写着‘守护孩子’,结果差点害了孩子。”这话听着讽刺,但太真实了。这些公司一个比一个会打感情牌,动不动就说“陪伴孩子成长”“守护童年纯真”,但转头就往孩子屏幕塞广告、塞擦边。他们知道家长防不胜防——因为家长信任他们。这就是最恶心的地方:打着“爱孩子”的幌子,赚着“害孩子”的钱。
有个爸爸在评论区说得特别扎心:“我们下儿童APP,是图个安心,不然为啥不直接让孩子刷短视频?结果现在连儿童APP都不安全。”是啊,如果连给孩子用的APP都要家长提心吊胆,那“数字育儿”还有啥意义?
有人替企业说话:孩子看不懂,没关系吧?错,大错特错。孩子看不懂字,但能看懂颜色、动作、表情。心理学上叫“无意识吸收”。孩子在3到7岁这阶段,模仿力超强,对视觉刺激特别敏感。那些擦边的画面、暗示的语言,可能家长一秒忘掉,孩子却能记很久。
一位儿科医生在社交平台写道:“这些低俗广告,是精神毒药。孩子不懂拒绝,就会慢慢被侵蚀。”她说得一点不夸张。看似一则广告,可能改变的是孩子的认知边界。还有,行业自律几乎为零。很多APP靠广告活着,尤其儿童类产品。家长舍不得充会员?那就多塞广告,算法精准推送。你不想看露骨的,它偏偏给你推。审核?那只是一个“功能位”,不是制度。

家长维权也难。去投诉吧,客服要你提供截图、时间、设备型号、广告内容,甚至要求“录屏为证”。请问哪个家长会随手录孩子看色情广告的全过程?最后不了了之,孩子的伤害成了“技术问题”。
所以说,这种事不能再靠企业“自觉”。广告法已经写明:广告要有边界。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儿童产品不得推送有害内容。可如果法律只是“放在那里”,那就等于没存在。监管要做的,不是“等出事”,而是“防出事”。可以想象,广告变现这条路不会马上被掐断,但至少要划条红线——儿童类APP不能靠“打擦边”赚钱。否则下次出事的,可能就不是宝宝巴士,而是更多“伪装成教育”的APP。
其实这件事,最该反思的除了企业,还有我们。多少家长因为忙,就把平板塞给孩子当“电子保姆”;多少家庭把“宝宝巴士”“某启蒙”当“哄娃神器”。但别忘了,屏幕那头不是老师,是算法,是广告。你交的是时间和注意力,孩子吸收的是垃圾和幻象。所以这件事之后,企业要道歉不假,监管要发力更不假,但家长也得醒一醒。孩子的屏幕安全,不能完全外包给企业。你永远不知道那一秒弹出来的是什么。
宝宝巴士这次翻车,算是一次集体的“警钟”。它告诉我们:孩子的世界太容易被污染,而成年人太容易原谅污染。很多人看完新闻只是愤怒一下、发个朋友圈,然后继续让孩子玩平板。可是孩子的纯真只有一次,被低俗广告污染一次,就少一层信任。
“宝宝巴士”变“成人巴士”,这不是偶然,是某些企业的必然。当利益盖过责任,底线自然坍塌。可别忘了,孩子看的是屏幕,企业玩的,是信任。等哪天,连儿童世界都成了“流量赛道”,那这个社会离荒诞就不远了。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