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战争》为什么要开战?

首先是政治上,这场战争对相关的四个国家,也就是日本、俄国、中国和朝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比如今天朝鲜按三八线划为两个国家,比如中国第一次启动的宪政,比如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再比如最终导致国家走向毁灭的日本军部的狂妄。这一切,都可以从日俄战争中找到源头。

其次在军事上,日俄战争在军事上也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这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后,发生的第一次强国之间海陆协同的全面战争。所以,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这场战争被各国反复研究,成果在随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借鉴和应用。

起因:西伯利亚铁路

两国之间的战争,就像下棋下着下着就恼了,棋盘一掀,互相用棋子敲对方脑袋。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要干一架的下棋非常少。

日俄战争竟因一条铁路而起?

日俄之间的战争,往往源于不起眼的细节叠加,最终惹出大祸。当然,日俄战争的爆发,也离不开修昔底德陷阱,即一方强大破坏均势后,引发的另一方强烈不安与不信任。日俄战争的源头,其实是一条铁路——西伯利亚铁路。沙皇为分流人口,决定修建这条从莫斯科通往海参崴的铁路。虽然当时俄国或许有模糊的野心,但史料显示,其初衷确实只是分流人口。然而,铁路修建期间,皇太子访日时被日方警卫砍伤,对日本的梁子就此种下。紧接着,甲午战争爆发,清廷战败后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但在俄、法、德的干涉下,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不过,日本又多要了清廷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金。清廷拿不出,俄国出面担保,让清廷借到了钱,但这也为日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伏笔。

当然,俄国的担保可不是白担保的,清廷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具体说来,这个代价有三条:

俄国得到了大连和旅顺25年租借权。

清廷允许西伯利亚铁路有一段从中国过境,就是从满洲里进入,经海拉尔、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从绥芬河出境,全长1480公里。

允许俄国修建一条中东铁路的南支。就是从哈尔滨南下经长春、沈阳到大连,全长940公里。

可以说,决定修西伯利亚铁路的时候,俄国还没想那么多。但是仅凭给中国担个保,又有了贯穿东西南北的铁路,又有了旅顺和大连的租界,在三国干辽后短短不到五年时间,俄国对整个东北起了贪心。

得到旅顺港是俄国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海参崴冬季不能用。在太平洋拥有一个不冻港,俄国的太平洋舰队才算真正拥有了一个基地。沙皇才能真正吹牛说,自己是横跨欧亚的大霸主。

古代中国,皇帝自称天子,统治合法性在于“承天命”。怎么证明?就看四夷是否来朝贡。四夷都来,那便是真命天子。对外番,皇上也就图个面子,你磕个头,带点薄礼,走时我赐你黄金万两。汉朝起,皇帝玉玺还分两套,对内对外印不同,足见四夷来朝的重要性。可甲午战争,清朝输给了日本人,还丢了朝鲜、台湾和辽东半岛,这谎可就编不下去了。尤其是辽东,那可是大清的龙脉啊!输掉战争后,国内又闹起了义和团,慈禧太后无奈选择借刀杀人,煽动对洋人的仇恨,让义和团与洋人斗。她心想,打赢了我还是真命天子,打输了就摆烂,让洋人离不开我。为了挑起事端,清兵也参与杀洋人、烧教堂。最后,八国联军打来,慈禧立即表态求和,她最怕的就是洋人废了大清,另立汉人皇帝。

事情要从中俄曾商议签订的《奉天交地暂且章程》说起,其中俄方提出的第三条明确写着:“参加骚动与破坏铁路的清军须解除武装并遣散”。然而,到了《泰晤士报》的报道里,却变成了简简单单的“清军须解除武装并遣散”。这一字之差,意思可就天差地别了。前者是针对特定行为的清军,后者则像是对整个清军的无差别要求。这种断章取义的报道,不仅误导了当时的读者,更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当时俄国有侵占我国东北的企图,这段被篡改的历史报道,无疑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矛盾:争夺东北及朝鲜

当时日本对俄国在东北的举动大为紧张,质问俄国是否意图吞下整个东北,却遭到俄国外交大臣傲慢回应。俄国占领东北的祸心虽未发芽,但其强硬态度却让日本国内反俄情绪高涨。中俄艰难谈判后,俄国曾答应撤军,却在撤到一半时反悔,提出诸多无理条件,撤军就此停滞。俄国在东北修铁路、得租界,却又不撤军,这让日本极为不满。考虑到自身实力,日本判断打不过俄国,于是日本首相提出“韩满交换论”,即东北归俄国,朝鲜半岛归日本。日本为何如此看重朝鲜半岛?原来,朝鲜半岛对日本而言,犹如一把匕首正对着其肚子,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然而,俄国对韩满交换并不感兴趣,它既想要东北,又想分朝鲜一杯羹,双方因此围绕朝鲜展开了激烈争夺。

这么着,日本就打算和俄国拼命了。因为朝鲜被俄国占领,这不是日本跑外面多吃一块肉少吃一块肉的事儿,而是日本自己生死存亡的问题。

甲午战争后,日本对大清虽保持克制,避免不必要的羞辱,但对朝鲜却毫不留情。朝鲜曾是大清附属国,战后却对大清极尽讽刺。然而,新主子日本比旧主子更狠,朝鲜皇帝高宗和皇后闵妃因偏向俄国,竟被日本公使派浪人闯入皇宫当面杀害。此举让朝鲜人对日本人恨之入骨,这份仇恨并非无理。随着日俄矛盾升级,双方开始发照会谈判,日本要求以鸭绿江为界,俄国则坚持北纬39度。谈不拢后,双方厉兵秣马,进入备战状态。从人口和兵力上看,俄国远超日本,武器装备也相差无几,但最终日本却赢得了胜利。这背后,除了战略战术的考量,是否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当时,俄国1.4亿人口,日本4400万人口。算上预备役的话,俄国军队规模达到350万,日本兵力却连一半都不到。双方武器装备又差不多,实力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那么,为什么日本会打赢呢?

日俄之间的这场较量,不仅关乎两国利益,更影响了东亚格局。日本能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确实令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历史   战争   俄国   日本   朝鲜   铁路   清廷   西伯利亚   朝鲜半岛   旅顺   洋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