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考题、新起点、新价值!
作者:行者
编辑:李静
风品:闻道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港股节节攀升,龙头企业们掀起二次上市潮。
10月9日,东鹏饮料再次递表港交所,继续冲刺能量饮料业首家“A+H”上市企业。此前4月3日其曾提交申请,招股书于10月3日失效。虽说申请失效在技术上属港股常见现象,可间隔仅6天便火速二次递表,足见东鹏上市信心与急迫性。
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是中国功能饮料龙头企业,2021年起连续四年位居中国功能饮料销量市场第一,2024年以23.0%的零售份额位列行业第二。放眼全球,其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首屈一指。2025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同比大涨36.37%,归母净利23.75亿元、同比大涨37.22%。
先发优势+高速增长,乍看东鹏饮料确有二次上市的底气,如何炼成的,还有无隐忧短板呢?
1
从陪跑到领跑
赢在错位竞争
说起中国能量饮料市场,就不能不提红牛。东鹏饮料帝国的真正建立,正是从跨过这位老大哥开始。
据新华网、观察者网,中国红牛2010年销售额就已突破50亿元,2009年前后市场份额一度接近90%。而此时的东鹏特饮刚刚进入市场。
为避锋芒,东鹏饮料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在包装设计、产品价格、消费群体、渠道布局等方面另辟蹊径。
首先,将核心客群锁定下沉市场,聚焦以货车司机、建筑工人为代表的蓝领群体。据《2023中国蓝领群体就业研究报告》,截止2023年我国蓝领群体规模仍达4亿人(核心人群包括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等)、占全国就业人口超53%,这为东鹏饮料提供了发育沃土。
蓝领人群对价格极度敏感,这恰好契合东鹏饮料主打实惠、性价比的定价策略。和红牛采取金属罐装、成本较高相比,公司大单品东鹏特饮采用PET瓶装、价格降下来,比如红牛大单品6元/罐(250ml装),同规格东鹏特饮仅卖2—3元/瓶。
此外,针对多数体力劳动者户外作业,东鹏饮料创造性地将罐装改成便于多次饮用的瓶装,并贴心配上防尘盖,既增加产品辨识度、还使其成为货车司机的随车烟灰缸。深刻洞察市场、抓住下沉红利期、叠加老大哥深陷内斗,天时地利人和让东鹏饮料站稳了脚跟、迅速规模起量。
其次,营销推广上,2013年红牛将“困了累了喝红牛”的广告语替换成“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东鹏饮料马上抓住机会启用新广告语“累了困了,喝东鹏特饮”。2023年,东鹏特饮还成为杭州亚运会官方指定功能饮料,电梯广告、高速传播和影视剧植入以及王者荣耀KPL职业联赛等都能看到东鹏特饮。
贴身模仿+特色升级,一番操作下客群持续扩容,东鹏饮料业绩随之开启加速跑。财报显示,2019年到2021年营收42.09亿元、49.59亿元、69.78亿元,同比增长38.56%、17.81%、40.72%;净利5.71亿元、8.12亿元、11.93亿元,增幅164.36%、42.32%、46.90%。2022年-2025年上半年,收入85亿元、112.57亿元、158.30亿元以及107.32亿元,年内综合收益总额为14.26亿元、20.59亿元、33.64亿元以及23.48亿元。
从半年期看,2021到2025上半年,东鹏饮料连续5年净利双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53.14%、11.66%、46.84%和56.14%、37.22%。从单季度看,2025年一季度净利9.8亿元,二季度为13.95亿元。
业绩一路高歌,也让东鹏饮料实现市场逆袭、逐渐从陪跑转向领跑。财报援引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东鹏特饮在我国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占比提至47.9%,连续4年成为我国销售量最高的能量饮料;全国市场销售额份额占比升至34.9%。500ml瓶装东鹏特饮在尼尔森中国饮料单品排行中稳居前三。
截至2025年10月23日收盘,东鹏饮料股价较2023年底累涨幅超120%,市值超1565亿元,在业内名列前茅。
可以说,东鹏饮料能超越中国红牛跻身第一功能饮料企业,内外皆有因,借助洞察市场、错位竞争为饮品业提供了后来者居上的样本。
2
规模效率双驱
三个抓手打造护城河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主打性价比,东鹏饮料仍采用了重资产打法——生产流程、渠道建设等重资环节自己掌握、并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从最初只在华南地区设立生产基地,到后期全国化布局,东鹏饮料一直坚持全链条自建。截止2025上半年,全国已布局13个生产基地,覆盖华南、华东、西南、华中、华北五大核心区域,每个区域实际的运输半径控制500公里内。半年报明确提到,通过全国13大生产基地的布局(含已投产的9个基地),包括南宁、重庆西彭等,进一步提升了区域产能密度。其中,海南基地2025年4月奠基、计划2027年投产,未来将辐射东南亚市场。
看似慢功夫、笨功夫,持续坚持下来则助力东鹏不断精益生产体系、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配货效率,进而建立起高阶竞争壁垒。截止2024年底公司总设计产能487.4万吨,实际产能436.33万吨,产能利用率达90%。当年东鹏饮料单位制造费用(不含原材料和制造人头费)216 元/吨,而软饮业平均单位制造费用500-600元/吨。2025上半年,能量饮料毛利率超过50%。
截止2025上半年末,东鹏饮料在全国拥有3279家经销商、较期初净增86家,覆盖全国33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地级市渗透率达100%,终端网点超420万家,庞大纵深的渠道网络,为达到规模效应奠定了基础。
当然,除了规模效应还有规模陷阱,如何管理好这支渠道大军,东鹏饮料在数字化建设上已摸索出一些心法。
具体来看,主要通过三个抓手推进精细运营:
一是动态货龄分析系统,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高效高质的保障产品新鲜度,从产品端夯实市场竞争力。
二是“五码合一”技术构建全链路追踪体系。精准识别非合规流通行为,既有效维护渠道秩序与利润分配公平性,也提升终端管理与激励效率,保障渠道稳定运转。
三是终端赋能环节为商户打造一站式数据平台。实时整合区域消费趋势、竞品动态及库存健康度等关键指标,助力终端商户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优化经营策略,进而增强商户竞争力与用户黏性,形成运营闭环。
董事长林木勤曾说“要把东鹏特饮做到别人不再愿意进入这个品类”。从上述闭环链路看,公司已初步达成了品牌方、渠道端、消费者多方共赢。利用规模效应下的价格优势,构建起一道较难复制的竞争护城河。
3
大单品依赖、高糖质疑
夯实品控篱笆
不过,这不代表东鹏饮料无懈可击,深入业务面仍有审视处。
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主营业务为饮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茶饮等多品类。其中,能量饮料是绝对主力,大单品东鹏特饮为公司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根据尼尔森IQ数据,2024年东鹏特饮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销售量份额攀至47.9%,同比提升4.9个百分点,以销售额计市占率达到34.9%、连续三年稳坐头把交椅。
然硬币总有两面性,这也让东鹏饮料患上大单品依赖症。招股书显示,东鹏饮料产品结构较单一,营收高度集中于“能量饮料”,东鹏特饮的总收入占比多年超过八成。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96.6%、91.9%、84%。
察觉到隐患后,东鹏饮料主动谋变、尝试多元化转型。2023年接受媒体采访时,林木勤曾坦承,东鹏饮料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依赖东鹏特饮这一能量饮料的单品红利,明确东鹏饮料未来必须要有第二、第三增长曲线。
具体来说,就是构建“东鹏能量+”产品矩阵,大力发展新品类,培育新增长点。比如2021年10月,东鹏饮料推出即饮咖啡品牌“东鹏大咖”,满足消费者即饮咖啡消费需求。2024年又推出补水啦、鹏友上茶、VIVI鸡尾酒等新品。
目前,多元化转型已收获一定成果,但能与东鹏特饮媲美的新大单品还未出现。以“补水啦”为例,被视为第二曲线核心产品,2024年营收14.95亿元、占总营收比9.44%,2025上半年增至14.93亿元、占总营收比13.91%,但和核心单品仍然有较大差距。
从整个非核心板块看,2022年到2025上半年,公司其他饮料营收分别为3.19亿元、9.16亿元、10.23亿元、8.77亿元,营收占比分别为3.76%、8.13%、6.47%、8.18%,均不超过10%。
较劲时刻,最考验企业战略精准度。2022年至2024年,公司销售费分别达到14.49亿元、19.56亿元、26.81亿元,同比增速从5.91%攀至37.09%,三年累计支出超60亿元。2025上半年同比再增37.27%至16.82亿元,其中渠道推广费、广告宣传费分别高增61.20%、34.30%。
与之鲜明对比的是研发费显得羸弱:2020年至2024分别为0.36亿元、0.43亿元、0.44亿元、0.54亿元、0.63亿元,分别仅占总营收的0.72%、0.61%、0.51%、0.48%、0.40%。其中,2024年销售费用26.81亿元是研发费用的42.8倍。2025上半年,研发费虽同比增长11.17%至0.33亿元,可增幅远低于销售费及总营收,占营收比降为0.31%,仅为销售费用的1.96%。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低研发投入容易制约企业长期创新力。无论主业精进还是新业孵化,背后均离不开研发打底。销售费只是面子,创新才是里子,只有表里如一,才能让企业维系发展后劲、市场话语权,避免一味低价同质竞争。
据界面新闻,东鹏大咖对标雀巢瓶装咖啡,后者京东箱装价约合4.9元每瓶,东鹏大咖4.2元每瓶、且容量比对方大。2024年、2025年上半年,东鹏饮料其他饮料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2.27%、15.42%,均远低于同期能量饮料数值。
放眼主业市场,竞争逻辑也在悄然改变,红牛凭借“品牌溢价+体育营销”巩固高端地位,元气森林以“0糖0脂”概念切入健康赛道,新兴品牌如“外星人”“战马”则通过“场景化营销+Z世代社群”异军突起。前狼后虎间,东鹏饮料低价策略能否持续要打个问号。
据长江商报,2024年《消费者报道》曾质疑东鹏特饮含糖量过高。据专业机构测试,在送检的红牛、东鹏、战马、力保健、魔爪、旺旺等12款功能饮料中,“东鹏特饮”总糖含量最高。每100mL“东鹏特饮”中含有13.3g糖,高于中国香港卫生署界定的每100mL含糖量高于7.5g的“高糖”饮料标准。如果按“东鹏特饮”售卖的500mL/瓶的标准规格计,一瓶“东鹏特饮”就含有66.5g糖(约等于14.6块方糖)。
而据2022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一个成年人每日摄入添加糖的总量须在50克以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对此,东鹏饮料官方回应称“配方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已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评价和批准,同时,我司产品标签中明确,建议每日一瓶”。及时发声澄清值得肯定,但也给自身产品品质提升提了个醒,在国人越发重视健康饮食的当下,需警惕上述高糖可能影响产品销量及复购率。
此外,一些基础品控基本功不能忽视。查阅黑猫投诉,截止2025年10月23日,“东鹏特饮”累计相关投诉共计1228条,涉及卫生不达标、兑奖服务中断、商家霸王条款等质疑。

诚然,身处快消赛道,用户千人千面,人人满意并不现实,上述投诉或有偏颇片面处。但位列行业头部,想建立牢固壁垒,让别人不想做或做不了,消费体验口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万丈高楼平地起,打牢地基最重要,毕竟竞品们虎视眈眈,消费者从不缺选择,多些查漏补缺、居安思危总没有错。
4
理财+分红
到底缺不缺钱
聚集此次港股IPO,招股书称是为进一步提高公司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不会损害公司及股东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利益。
考量在于,自上市以来,东鹏饮料已发布多次减持公告,涉及股东包括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以及第三大股东鲲鹏等。频频减持又二次上市,难免让人犯些嘀咕。
比如2023年5月,股东及董监高集体减持套现近14亿元。君正投资4次减持东鹏饮料,前3次套现9.29亿元,最后一次减持发生在2024年1月,彼时东鹏饮料公告称君正投资拟减持合计不超1200.03万股股份,按公告日收盘价162.9元/股计,预计套现近20亿元。
客观而言,只要合法合规,股东减持本无可厚非,可大规模减持毕竟不利市场信心,易短期内对股价造成压力。2025年2月,东鹏饮料再发减持公告,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计划减持不超716.89万股、约占总股本1.3786%,次日公司股价一度跌超7%,最终收盘下跌6.52%。
另值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底,东鹏饮料短期借款65.51亿元、同比增加118.69%、占总资产比上升8.53%,2025上半年回落至61.28亿元、仍维持在高位。另一厢,2024年底账上货币资金同比减少6.69%至56.5 亿元,2025半年报未披露货币资金具体金额,但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了23%。
而3月7日,东鹏饮料又宣布拟使用不超11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范围涵盖结构性存款、大额存单、理财产品等低风险、高流动性产品。基于此,有舆论质疑企业“存贷双高”。
且自2021年上市以来,东鹏饮料频繁大手笔分红。据同花顺iFind显示,2021年至2024年分别分红12亿元、8亿元、10亿元、23亿元,累计现金分红数额达53亿元。其中,2024年进行了年中分红、年末分红,全年累计派发现金红利23亿元,分红率达69.14%。
2025年7月,公司再度发布半年度利润分配预案,每10股派现25元(含税),合计派现13亿元。
一边分红一边募资,难免让人产生疑虑,到底缺不缺钱?再上市是否为股东套现的“完美跳板”?
能够肯定的是,上述分红中林木勤父子是最大受益者。截至2024年末,创始人林木勤直接持有公司49.74%股份,其子林煜鹏通过持股平台鲲鹏投资间接控制6.44%股份,林木勤父子合计持股超50%。由此两人仅2024年便将11.5亿元分红收入囊中。
行业分析师李小敬表示,通过分红回报投资者本是常理,但要秉持适度原则,不能伤及企业元气、透支发展后劲。尤其在负债高企、新业务仍需真金白银投入、全国化仍在较劲阶段,花钱的地方很多,过度分红易被外界质疑实控人变相“套现”、逐短利伤长远发展。
5
写在最后 笑到最后
讲好特色规模故事
放眼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线下线上交融、消费需求迭代、新品层出不穷,江湖远未固化,你我皆为黑马。东鹏饮料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和渠道创新从中突围实属不易,但能否持续坐稳头部仍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市场千变万化,逆袭与被逆袭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想要笑到最后,东鹏饮料必须平衡好高增长与可持续性的问题。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10月21日,剔除失效、撤回、被拒绝和被发回者,港交所处于排队中的拟上市公司共计303家,其中有多达78家企业已在A股上市。“A+H”上市阵营持续扩容,折射了港股热度也折射了冲关难度,想在强者环伺中成功杀出、搏出好估值,实力底色是第一位的。
二次上市是一个新起点,如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变,持续讲好特色故事、规模故事,东鹏饮料还有系列考题横亘。如何作答能否答好,短期关乎上市成败,长期关乎估值水平、江湖地位。
本文为首财原创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