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牛了!中国的“炼金术”突破全球难题,海水里吸碳,还能变塑料

前言

海水藏着巨量碳却没法用,传统捕碳技术要么罢工要么超贵,谁都没辙!

中国团队直接甩出“黑科技”,新型电解装置在海水中连跑500小时不歇;

捕碳效率超70%还能产氢气,成本比国外低一大截!

更绝的是,他们还造“超级工程菌”,把捕来的碳直接变成可降解塑料。

这波操作,直接把海洋碳从“麻烦”变成了宝贝!

传统“捕碳”的困境

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何捕获它,并加以利用,是全球科学界的巨大挑战。

陆地上的捕碳技术,各有各的难题,成本高、效率低、二次污染……

而海洋这个巨大的碳库,虽然每年吸收着海量的碳,但想直接从海水中高效、稳定地捕获二氧化碳,更是难上加难。

传统的电解海水捕碳,往往会遇到电极被腐蚀、盐分大量沉积等技术瓶颈,根本无法长期稳定运行。

可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片富含碳的海洋,却苦于没有一把趁手的“捕捞工具”。这就像在巨大的宝库面前,却束手无策。

中国“捕碳神器”亮相

现在,电子科技大学夏川团队的突破,彻底改写了这一局面。他们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电解装置,解决了传统海水电解的“老大难”问题。

这个捕碳装置超耐用,在普通海水里连续工作500多个小时都不出问题,还能把70%以上的二氧化碳都抓下来。

更划算的是,它抓碳的时候还能顺便产出氢气,氢气可是超干净的能源。这一下就解决了两个问题,既减少了污染,又能搞到新能源,两头都占优。

而且它成本不高,“抓”一吨二氧化碳只要差不多229.9美元,比现在常用的技术便宜多了,以后批量推广、赚钱都不是难事。

海水碳,变身可降解塑料

有了原料,中科院深圳先进院高翔团队则解决了 “甲酸有毒” 的难题。甲酸虽好,却会杀死大部分微生物,没法直接用来造东西。团队挑了海洋里的需纳弧菌做 “底盘”,这细菌生长快,本就有工业潜力。

通过基因改造和定向进化,他们造出了 “超级工程菌”—— 不仅不怕高浓度甲酸,还能把甲酸当唯一 “食物”,精准转化成两种可降解塑料的核心原料:做 PBS 塑料的琥珀酸、做 PLA 塑料的乳酸。

为了确认碳的来龙去脉,团队还用碳同位素标记实验验证,最终塑料里的碳,确实来自海水中捕获的二氧化碳,“海水到塑料” 的路径完全走通了。

现在这项技术已经迈出产业化第一步,团队先在实验室小试牛刀,在 1 升、5 升发酵罐里完成中试,还做出了可降解吸管。

这种吸管和普通吸管性能差不多,却能在自然环境中完全降解,再也不用担心 “白色污染”。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高翔团队说,未来通过调整技术模块,还能造有机酸、表面活性剂甚至食品配料,覆盖材料、医药等多个行业。

研究团队已经开始规划在沿海地区构建集成化的“绿色工厂”,将电催化装置和生物发酵系统有机结合,实现从海水捕碳到产品制造的“一体化生产”。

小结

这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突破,它更是对“双碳”目标和“蓝色经济”的一次完美诠释。

它让我们看到了,在浩瀚的海洋面前,人类的智慧,正变得越来越强大。而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二氧化碳,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真的能成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全新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科技   炼金术   中国   海水   难题   塑料   全球   团队   甲酸   技术   氢气   海洋   吸管   装置   传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