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古往今来
这里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
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
留下千古佳句
诗人的笔下,风光无限
这个“五一”假期
不如换种打开方式吧
让我们跟着诗词
从另一个角度领略家乡之美
共同邂逅诗和远方
* “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是金山;“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是焦山;“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是北固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是南山;“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是西津渡……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 摄影:王呈
镇江的芙蓉楼原建于第一楼街的月华山之上,为东晋年间刺史王恭所建,其建筑轩昂宽敞,别致典雅,文人墨客登楼远眺,远山近水,一览无余,在此品茶饮酒,吟诗赋词,别有情趣。
唐时,著名诗人王昌龄登楼观景,写下千古传诵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镇江的芙蓉楼也因此而享誉天下。
芙蓉楼夜色 摄影:季翔
此句出自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的《夜登金山》。
楼台两岸水相连,
江北江南镜里天。
芦管玉箫齐送夜,
一声飞断月如烟。
航拍金山 摄影:毛小平
宋代的镇江之夜有所不同,逐渐发达的夜市成为了镇江人生活的一部分,诗人夜登金山,站在高处俯瞰山下江景与镇江城市的夜景。“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描写当时润、扬二州均极繁华,楼台相连,影子倒映在明亮的江水中,风光明净澄澈,如同在镜子中的景象。山下夜市传来的乐声悠扬,送入夜空,仿佛围绕着月亮盘旋,这一切组成了那个时代的镇江之夜。
金山夜景 摄影:文雯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焦山望松寥山》。
石壁望松寥, 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 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 举手来相招。
焦山 摄影:石小刚 王呈
李白二十多岁时出蜀远游长江、黄河中下游各地,这首诗便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的。诗中显示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山虽然矮小,但由于耸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然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全诗雄奇奔放,感情热烈,跟随李白的笔端仿佛进入广阔无垠的世界,可见其浪漫主义的诗风已趋于成熟。
焦山 摄影:徐霖 马镇丹
此句出自书法家吴琚的《春日焦山观瘗鹤铭》。
昔爱山樵书,今踏山樵路。
江边春事动,梅柳皆可赋。
荦确石径微,白浪洒衣履。
临渊鱼龙惊,扪崖猿鸟惧。
古刻难细读,断缺苍藓护。
岁月岂易考,书法但增慕。
摩挲复三叹,欲去还小住。
习气未扫除,齿发恨迟暮。
华亭鹤自归,长江只东注。
寂寥千古意,落日起烟雾。
焦山碑刻博物馆 摄影:王呈
这首诗是书法家吴琚在一个春日去焦山踏寻《瘗鹤铭》所作的一首纪事诗。曾经非常喜爱焦山的书法碑刻,今天终于要踏寻观赏了,其激动之心情,跃然可见。在这种心情下,看江边一派春机,顿生为之吟咏的冲动。作者在《瘗鹤铭》前,摩挲再三,感慨良久,久久不肯离去。觉得自己学书这么多年,在面对《瘗鹤铭》的时候,竟然发现原来一些不好的习气还没有消除掉,还有进境,只可惜自己已经沉沉老去。
焦山碑刻博物馆 摄影:王呈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北固山上的北固楼和多景楼 摄影:石小刚
北固楼又称北固亭,坐落于镇江北固山后峰山顶。据《北固山志》记载,北固楼始建于东晋初期,公元339年,东晋朝廷重臣蔡谟镇守京口,于北固山上建楼,以置军备,号曰北固。自晋至梁200多年,北固楼一直为朝廷兵家重楼。
北固楼初建成于东晋,盛于唐宋,历史上曾数次被毁、重修。如今的北固楼为2010年复建,建筑面积约420平方米,高19.9米,共三层,是一座宋式仿古十字脊阁楼式建筑,按宋代《营造法式》的规制营建,实木榫卯结构,无漆无钉,屋顶采用琉璃瓦,充分展现了江南楼阁的特色。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镇江任知府期间,曾多次登临北固楼,面对浩瀚长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南乡子》,使北固楼名扬天下。
北固楼 图片来源:朱昌勤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 摄影:辛一
北固山三面临江、地势险峻,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登临怀古、吟咏江山的胜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厚重的历史底蕴,更成为唐诗宋词中反复书写的文化符号。山上有刘备招亲故事发生地甘露寺、北固楼等古迹,登高可俯瞰长江壮景,感受“潮平两岸阔”的意境。
沿着滨江风光带游览,春潮时节可观赏“潮平两岸阔”的风景,体验王湾笔下开阔的视野。游船夜泊北固山下,再现“残夜归雁”“海日生残夜”的意境。
北固山 摄影:谢道韫
地理位置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涉的《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鹤林寺文保区 摄影:谢道韫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唐朝落魄诗人李涉,来到城外踏青散心,碰到了鹤林寺的僧人,一番交谈后,心情豁然开朗。便在鹤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鹤林寺僧舍》,一句“又得浮生半日闲”,让鹤林寺名声大噪。
鹤林寺文保区 摄影:谢道韫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骆宾王的《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
共寻招隐寺,初识戴顒家。
还依旧泉壑,应改昔云霞。
绿竹寒天笋,红蕉腊月花。
金绳倘留客,为系日光斜。
招隐寺 摄影:石小刚
南山之景,以招隐最为形胜,苍松翠柏,参天拔地。春夏之际,鸟鸣千啭,蝉吟不穷,清泉淙淙,浓荫藏寺。置身其中,仿佛徘徊在画卷里,陶醉万分,流连忘返。招隐山远隔尘嚣,清幽断俗,历代文士名流留下了珍贵的古迹和名篇。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擅长五律和七言歌行体,公务之暇与丹徒友人共游招隐寺,写下《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此诗节奏明快,手法简练,既追忆了寺的历史,又表现了山深草茂、林密洞清的自然景观。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渡迎来游客高峰 摄影:石小刚
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有名的长江渡口。对面是北方大运河的入口,南来北往都得从这里过,是“吴楚要津,七省粮道,漕运咽喉”的兵家必争之地。
作者当时正身处与西津渡隔着滚滚长江的瓜洲渡。在瓜洲渡,他写下了对钟山故居的回望和依恋,表达了希望早日功成身退、辞官归家的迫切心情。
玉山大码头遗址展示馆 摄影:文雯
此句出自唐代诗人张祜的《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西津渡夜景 摄影:文雯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夜晚,镇江西津渡小山楼客栈,张祜临窗而立,望着眼前滚滚的长江,他感到了疲倦,一股空乏之感陡然袭来,他用一首七绝《题金陵渡》记录下自己的心情。
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西津渡成全了张祜,张祜也成全了西津渡。这里依山临江,风景峻秀,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踏足此地,留下了众多千古传颂的辉煌诗篇。
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 摄影:文雯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日宝塔山 摄影:辛一
1839年,47岁的龚自珍,辞官回家,经过镇江,赶上宝塔山正举办都天盛会。龚自珍被都天会热闹非凡的场面感染,挥毫写下这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
能让龚自珍感慨万千,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在运河漕运繁忙的年代,鼎石山是镇江南面的门户,山上的僧伽塔是镇江的标志性建筑,民间曾有“看到鼎石山上塔,就到了镇江”的说法。
航拍宝塔山 摄影:谢道韫
地理位置
此句出自陶弘景的《答诏问》。
山中何所有?
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
不堪持赠君。
茅山 摄影:杨志国
陶弘景以茅山为家,与万物为友。茅山的春风夏雨、秋霜冬雪;茅山的山水云石、草木虫鱼,早已熟谙其心、相伴如亲。因此,在其《陶弘景集》中就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歌吟茅山奇丽风景的传世佳作。《答诏问》与《答谢中书书》(下简称《答谢》)这一诗一文之二“答”,则是其中的代表。
茅山 摄影:杨志国
你还知道哪些
与镇江有关的诗词
欢迎来评论区留言补充哦
编辑:黄昕彤
校对:夏凡
审核:曾海蓉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