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黄平县旧州机场跑道尽头,一架飞机正平稳落地,与跑道旁那座历经八十余载风雨的石碾隔空相望,无言地述说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黄平旧州机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中国抗战“生命线”的重要中转点
“这个石碾就是当时用来压实机场跑道的,当时需要80人到120人才能拉动。”黄平县史志办原主任潘世仁指着黄平旧州机场入口处一旁的石碾,回忆当年的百姓是如何支持黄平旧州机场(1941-1945 年)建设。
黄平旧州机场一旁的石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旧州机场是抗战时期修建的大型军用机场。于1939年开始勘测,1940年规划设计,1941年正式动工建设,至1945年3月竣工。
旧址原东西长约2200米,南北约830米,正跑道1900米,副跑道1700米。停机坪长700米,宽40米,建有停机圈13座,飞机堡10个。飞机场弹药库(位于东坡飞云崖)12间,机场人力夯压大石碾10余个。
抗战时期,旧州机场因隐蔽性未被日军发现,芷江、衡阳机场失陷后成为“西南中心机场”,参与湘西会战和桂柳战役,延缓日军进犯云贵。同时,承担战机起降、护航等任务,滇缅战场局势紧张时提供关键空中支援;并与驼峰航联运,中转援华物资,支援滇缅战场,是中国抗战“生命线”的重要中转点,保障了滇缅公路畅通。
当时,机场未完全竣工即投入使用,百姓承担弹药转运、伤员救治等任务。日军进犯黔南时,民众徒步送“军粮”,工匠参与战机修理,不少家庭为机场建设牺牲农耕利益。
群众正拉动石碾压实跑道。
“当年,10余个县10万余名群众参与建设。飞机跑道都靠人力平整土地、搬运建材。还有邻县老百姓主动填补民工缺口,曾有一县征调4万人的情况。”潘世仁说,根据当时民工回忆,每日仅少量糙米,常以野菜充饥,疾病与工伤频发,“但他们仍以‘救国’为信念,涌现‘全家齐上阵’‘捐出最后一粒粮’等事迹。”
在各方努力下,旧州机场很快发挥了作用。陈纳德将军领导的“飞虎队”曾驻守旧州机场,超800名美军官兵在此参与作战指挥、飞行任务和机场维护。这对保证“驼峰航线”的畅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平县史志办原主任潘世仁介绍黄平旧州机场的历史。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从飞虎雄鹰到友谊桥梁
“这真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发现。30年了,我终于找到这个机场,没想到它保存得如此完好。”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格林在今年7月到访黄平旧州机场时惊喜地说,无数次在史实资料中看到旧州机场,却一直找不到具体位置,“这里承载着辉煌的中美友谊历史,今天能够来到这里是我此行中最美好的一天。”
今年7月,前美国海军陆战队飞行员、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杰夫里·格林与黄平旧州机场的陈纳德将军雕像合影留念。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雨辛 摄
黄平县对机场的滑行道、停机坪、机库等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目前的机场跑道长度1000米,宽度为30米,同时设有1000米长的平行滑行道和4条联络道,停机坪4000平方米,机库4500平方米,是黔东南州唯一一个建成使用的A2级通用机场。
如今的旧州机场已经从“军事遗迹”转型为“文化遗产”,黄平县维护机场跑道等设施,完整保存1900米主、副跑道,跑道边刻有“打倒日本”的人力石碾成为见证。恢复通航功能后,还设立“飞虎队纪念馆”。
格林在机场陈列的旧照片中,认出了不少熟悉的面孔。“回顾历史,‘飞虎队’与中国军民齐心协力,战胜了不可能,最终取得胜利。80年过去,这段历史仍在与我们对话。”
美国“飞虎队”队员在黄平旧州机场合影。
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飞虎队”精神,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于2022年发起“飞虎队友谊学校暨青年领袖计划”项目。
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引中美百余所学校参与,贵阳市新世界学校与黄平旧州中学已计划加入其中。
“明年,我们将带领约100个美国学生来到贵州。”格林想带他们来了解中美共同的历史。
学校组织学生研学活动,近距离观看飞机。黄平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黄平县通过纪念活动、红色旅游线路等让公众了解其抗战故事,收集史料、口述记录等编辑相关回忆录,并将其纳入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发体验路线。潘世仁说“这里曾被开发为农场,停放农用飞机,启动“飞行小镇”项目后,转化为低空经济示范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黄平县近年来依托抗战历史,抢抓低空经济发展机遇,锚定“空中飞起来、产业带起来、经济兴起来”的发展目标,牢牢把握低空经济发展机遇,以“低空+旅游”作为发展低空经济新业态的突破口,通过整合旧州机场、十万营滑翔伞营地、野洞河漂流、浪洞森林温泉等资源,开发“低空+”主题旅游目的地,持续发展好低空游览、低空培训、低空飞行运动、康养等旅游业态,不断加快低空文旅发展布局。
飞机在空中俯瞰旧州古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截至今年上半年,黄平县共接待游客139.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 14.15亿元。
在看到旧州机场如今的发展后,格林表示,看到中国青年来到黄平旧州机场学习飞行,让他感到振奋。在他看来,飞行是一种特别的体验,能让年轻人更好地了解世界。
黄平旧州机场上空,飞机翱翔蓝天。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从抗战跑道到经济新翼
在黄平旧州机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一众飞行员中,有一个身影格外亮眼,她是其中唯一一位女飞行员。
1993年出生的韩玉是黄平县旧州镇老里坝村村民,进入基地7年时光里,她取得了相应飞行执照,培训飞行学员、带着游客体验飞行、让游客体验开飞机是她的工作日常。
黄平旧州机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飞行教员韩玉。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我在2018年底拿到了飞行执照,2019年10月拿到了飞行教员执照,现在我的飞行时长达到了700多个小时。”韩玉回忆起最初进入黄平旧州机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的场景,“小时候,老师带着我们来这里春游的时候,我没有想过这里未来能复航,更没有想过我会在这里飞向天空。”
对于家乡的这段历史与现在的发展,韩玉感到十分骄傲,“有一年,有一位飞虎队后裔来到这里,我的同事带他坐上飞机看看这个机场,我作为塔台在地面指挥飞行,那时候我就想,以前我们的父辈只能看别人飞,现在大家都能一起飞向天空。”
黄平旧州机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里机场停满了飞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每当韩玉向研学团队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希望每个人能在她的讲解中感受到她对家乡的热爱,“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为此骄傲。现在祖国越来越强大,我们黄平县也有培训飞行员的能力,我由衷地希望,越来越多人像我一样可以飞向天空。”
韩玉是黄平旧州机场历史的承接者,她说着这里过去的故事,也亲历着这里此刻的发展。
黄平县野洞河漂流。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廖文祥 摄。
“随着黄平县低空旅游的兴起,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带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黄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四级主任科员王成露介绍,黄平县还通过推出“景景串飞”航线、节庆赋能文旅宣传等方式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让这座“西南抗战空中堡垒”的故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截至7月底,前来黄平县体验低空飞行有1120余人次,较上年增长25%;滑翔伞体验800余人次,较上年增长约20%。
“新旧融合让历史成为‘活教材’,既能铭记先辈付出,又为地方发展注入动力,印证着‘人民创造历史,历史照亮未来’。”潘世仁说。
黄平旧州机场80年前和如今对比。下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祖嘉 摄。
当黄平旧州机场低空飞行训练基地里飞机起飞时,远处苍山如故,仍保持着八十年前的轮廓,但山前已在新时代里有了新模样。
来源 |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 吴森楠
一审 | 陈孝新
二审 | 吴胜军
三审 | 杨宇
投稿邮箱 | hpxxwzx@126.co m
关注我们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