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自古以来多朝代、多变革的国家。由于多灾多难,曾经起起落落历经朝代更迭,在民间留下了一个“乱世囤黄金,盛世买楼阁”的说法。但事实上这一道理放在世界历史上和政治环境来看,也是亘古不变的标尺和道理,毕竟任何时候,黄金作为硬通货的属性都极为彰显。
黄金在建国前,也曾经作为延安抗战时期革命事业的发展和支撑,起到过重要的作用。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了胶着而艰苦卓绝的阶段,而之前名义上一直持续过国共合作的国民党政府却早已露出了真相。
不仅直接停止了给八路军拨付军费,并且对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更为严格的封锁政策,甚至直接叫叫嚣严禁军火、粮食和药品等重要物资输送进入延安,目的为“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匹布进入边区”,企图从经济上来困死边区和党中央。
这些举动,导致了当时在日军对诸多军区进行反复大规模扫荡下,难以支撑的中共中国共产党财政状况更为艰难。在这样的困境下,中共中央以大生产运动自救为原则,发动居民多方面进行自救,精兵简政,想方设法筹措经费和开源节流。即便这样,当时中共中央依然面临了较大的困境。
1940年时,延安农民人均粮食不足一尺棉花,至1941年才能达到三人1斤的水平,而部队的吃穿用度、机关运转甚至都难以保证,对于当地边区人民的负担来说,几乎已经达到了极限。这还只是生活方面的困境,面对抗日,购买枪械、弹药以及紧缺的医疗物资和开展对外活动。当时正是一个各路都急需要用钱的困难阶段。
但就在这样的窘境之下。有13万两黄金通过多种渠道,克服重重困难,送到了延安,缓解了当时的燃眉之急,甚至在抗战、建国的功劳簿上记下了功勋卓著的一笔,这就是山东招远的玲珑金矿,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矿工秘密运送了13万两黄金进延安的传奇故事。
当时的山东招远市有一座已拥有着2000年历史的金矿---玲珑金矿,而招远市因此也被誉为“金都”,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黄金的使用价值,硬通的属性,更是被列为严加管控的对象。
当时的玲珑金矿,金矿出产量极大,树大招风,早已为日本侵略者觊觎多时。1939年2月,日军侵占了招远市,700多名日伪军,宣称“宁失招远城,勿失玲珑矿”。强行攻占下了玲珑金矿,开始对玲珑金矿以及周边地区开始了疯狂的“杀鸡取卵”式的采矿。
为了能够一直强占玲珑金矿,日军开始在招远实行治安强化运动,成立了专门的黄金接管大队,专门严查私买私贩黄金。而且针对性的延迋查倾向共产党、八路军的人,一旦查出,一律残杀。在当时的高压政策和残酷的镇压方式下,短短的时间里就有200多名矿工被抓捕折磨刑法致死。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在秘密成立了一个独特的招远财经管理委员会,1940年改革成立玲珑财经局领导,根据当地的实际现状,多方秘密筹措黄金,组织当地的军民共同联合矿工,与日伪军展开有多种方式的斗争,同时在当地秘密开采金矿生产黄金。
中共交通区委书记王文,当时秘密交给了交通局职工抗日联救国联合会一项秘密任务,筹集黄金之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安全带出黄金,建立通道之后,在矿工们的配合之下,源源不断的金矿石、金粉通过了日伪军的眼皮子底下偷偷运出金矿,再远程加工成黄金之后,通过了“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两条秘密交通线秘密输出,由专人秘密接力,最终运送到了延安。
在这两条秘密通道之下,几年间陆续共运送了总计约13万两黄金至延安,以1942年时的换算来看,当时的13万两黄金,大概能够买到5亿斤小麦。这一笔硬通的资金,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在传承着延安精神,在党的革命史上书下了重要的一笔。
更新时间:2025-05-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