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正常出汗是有利于健康的,它能帮助身体排出毒素、调节体温。但是,经常有的人稍微一动就汗如雨下,还伴随身体不适,这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虚” 信号了。首都医科大学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青指出:夏季频繁大汗淋漓且伴有不适,很可能是“气阴两虚” 的表现,需及时关注和调理。
一、为什么夏季异常出汗多与“气阴两虚” 有关?
张青教授指出: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大汗伤阳,就是说如果因为某种原因,过度出汗,会令阳气耗损,容易出现浑身乏力的情况。
1、气候因素: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向外宣发,体表阳气旺盛,而体内阳气相对不足;同时,高温加速新陈代谢,汗液蒸发快,容易消耗阴液。
2、生活习惯影响:贪凉饮冷(如冰饮、空调直吹)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阳气虚弱,无法“锁住” 汗液;熬夜、过度劳累则会进一步消耗阴液,让阴液更难滋养身体。
3、病理表现:阳气不足,不能固摄汗液,就会出现“动则汗出”;阴液亏虚,不能滋润脏腑,就会伴随口干、乏力、手脚心热等症状,形成 “气阴两虚” 的典型表现。
二、自查你的出汗类型是正常还是异常?附治疗办法
1、自汗
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就出汗,甚至静坐时也汗流不止。
治疗办法:以补气固表为主,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玉屏风散(由黄芪、白术、防风组成,能增强体表固汗能力)。饮食多吃山药、莲子、鸡肉等补气食材,且避免久待空调房,以防阳气受损。
2、盗汗
入睡后出汗明显,醒来后汗止,常伴随口干、手脚心热。
治疗办法:重点滋阴降火,可遵医嘱服用知柏地黄丸(适合阴虚火旺体质)。食疗推荐银耳百合莲子汤(加少量冰糖),每周喝 2-3 次;注意睡前 1 小时少喝水,23 点前入睡,减少阴液消耗。
3、半身汗
身体一侧(如左半身或上半身)出汗多,另一侧基本无汗,多与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有关。
治疗办法: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为主,可尝试艾灸关元(肚脐下3 寸)、足三里(膝盖下3 寸)、合谷(手背虎口处)等穴位,每次 15 分钟,每周 2-3 次。配合经络拍打:每天用手掌拍打出汗少的一侧肢体,从四肢到躯干,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宜,每次 10 分钟。
4、冷汗
出汗时伴随手脚冰凉、面色苍白、怕冷,多因阳气虚弱、无法温煦身体所致。 治疗办法:需温补阳气,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附子理中丸(适合脾胃虚寒者)。每天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 分钟,加入艾叶5 克、生姜3 片,驱寒暖身。注意避免生冷饮食,空调温度不低于 26℃,减少对阳气的损伤。
三、日常做好这几点,帮你改善“气阴两虚”
1、饮食调理:多吃滋阴补气的“双补” 食材,如山药(补气 + 滋阴)、莲子(健脾 + 安神)、百合(润肺 + 滋阴)、银耳(滋阴 + 润燥)、鸭肉(滋阴 + 补虚)。少吃辛辣刺激(如辣椒、火锅)和生冷食物,避免加重阴液消耗或损伤阳气。
2、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每次 30 分钟左右,以身体微热、少量出汗为宜,避免剧烈运动(如长跑、高温瑜伽)导致大量出汗,加重虚症。
3、规律作息:保证每天 7-8 小时睡眠,23 点前入睡,让身体在夜间修复阴液;午间可小憩 15-30 分钟,帮助恢复体力,避免阳气过度消耗。
4、科学补水:出汗后及时喝温凉水(避免冰水),也可喝淡盐水(1000 毫升水加 1-2 克盐)或绿豆汤(不加冰),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
夏季的异常出汗,是身体在提醒我们“气阴” 可能出现了失衡。有出现异常出汗的患者,应及时分辨并采取对应的调理方法。当然,若异常出汗持续不缓解,或伴有明显不适,别忘了寻求专业中医师的帮助。愿大家都能在这个夏天,读懂身体的信号,远离异常出汗的困扰,安然清爽度过每一日。
#开方儿#张青#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开方儿中国行#中医#夏季异常出汗#气阴两虚#自汗#盗汗#半身汗#冷汗#补气固表#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疏通经络#温补阳气#关元#足三里#饮食调理#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科学补水#山药#莲子#百合#银耳
免责声明:1.个体差异请遵医嘱,特殊人群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2. 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和设计图片,我方并非此类图片的原创者,所引用的图片素材的知识产权归原权利人所有,我方对其不具任何权利。3. 因技术手段和获取途径的局限,我方难以查明全部素材的准确来源,无法直接与版权人沟通授权事宜。若在转载中存在引用欠妥或引发版权争议,烦请相关权利方及时知会我方,我方会即刻采取诸如及时删除、合理支付稿酬、发布澄清声明等恰当行动,尽力防止给各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本文指导专家
编辑:于航
图文:姚佳怡
监审:高洪刚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