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修精致,门口排着长队拍照打卡的年轻人一波接着一波。
更奇怪的是,只见他们打卡拍照,并不会进去消费,这是为什么?
原来是主理人门店,招牌是混搭风的,服务是没有的,进去还需要提前预约的,物价更是高到没边的。
为何这样的门店会大范围兴起?

«——【·转瞬即逝的“爆火”·】——»
前两年的主理人门店火到什么程度?随便走进哪个城市的热门街区,都能看到挂着 “主理人原创” 招牌的小店挤满了人。
南京熙南里的石板路上,非遗旗袍店“乾元旗袍”里总是围着试穿的顾客,主理人手里的设计图堆得老高,连社区和学校的非遗推广邀请都排到了下个月。
同街区的芬尼根餐吧更热闹,周末的麦克风之夜能吸引上百人,从本地年轻人到外籍人士都扎堆往这儿挤。

石家庄的情况也差不多,永昌里商业街的“有意思的花”不到300平米的空间,年营业额能做到200万,光是在社交平台的打卡曝光就有400多万次。
咖啡赛道更是疯狂,Seesaw巅峰时在9个城市开了135家店,背后有喜茶黑蚁资本等机构投资,融资金额超亿元,估值一度达到10亿。
可谁能想到,短短一两年时间,这些曾经挤破头的门店就换了光景。

2024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全国主理人店的关店率已经达到26%,其中最惨的就是咖啡赛道,38%的门店直接闭店。
到了第三季度,转让量更是暴涨320%,其中餐饮类占了65%,上海和成都的热门街区空置率直接飙到四成。
Seesaw的门店数量从年初的130多家跌到7月的67家,今年已经关闭了48家,平均每周至少关一家。
NO WORRY不焦虑咖啡,武汉大本营的40多家门店里近20家都显示“暂停营业”。
长沙黄兴北路经营了15年的“阿罗哈”披萨店也贴出了转让公告,虽然店主说是要回美国催婚,但周围街坊说这条街已经接连关了三家主理人小店。

现在再走进曾经的网红街区,再也看不到当初的热闹劲儿。美团的调研数据显示,现在95后在这些“主理人店铺”的复购率只有11.2%,68%的人都说不会再为故事掏钱。
可谁能想到,当初这些主理人门店正式凭“故事”被捧上了天,看似热闹的火爆场景里,都藏着一套精心设计的运作逻辑。

«——【·精致包装假繁荣·】——»
这些“故事”中最先被玩明白的是身份包装,这几乎成了主理人门店的标配。
“主理人”这个词本是从日本传来,原本指的是品牌核心创始人,代表着审美和格调,像藤原浩就是典型例子。
2010年代初,“主理人”传入内地后,先在潮牌、说唱圈被陈冠希、余文乐这类人使用,自带了些潮流滤镜。
后来这个标签被无限放大,从咖啡师到卖面膜的,人人都能自称主理人,甚至出现了“美学主理人”、“碳水高分子研究所主理人”这类新奇名号。

这些乱七八糟的“主理人”为了抬高身价,往往会刻意打造高知人设。
他们会强调自己有海外留学或定居背景,说话时爱中英文夹杂,还喜欢给自己取拗口的名字,店里多半还会养着带英文名的猫狗,营造出一种“小众高级”的氛围。
有调查显示,89%的主理人自称“留学归来”,但仅34%能提供海外学历证明,所谓的“精英背景”很多都是包装出来的。

身份立住后,他们就开始用概念炒作产品,把普通东西卖出高价。
比如普通的云贵川菜馆,就得改名叫 “拾野风物・山里肴・云贵川Bistro”,让人不明觉厉;卖个肉夹馍,也得改名叫 “西班牙黑猪肉香脆大尼米”,炸油条也得改叫“空气天妇罗”。
其中咖啡的名字最是玄乎,比如“银河上升的三秒钟”,不问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口味。
他们介绍产品时还得配上一堆专业术语,比如介绍咖啡就必提“阿拉比卡精品豆”、“92小时厌氧日晒处理”、“水温严格控制在92.5℃”之类的,还把前调、中调、后调说得头头是道,可实际上豆子可能就产自云南,口感未必比普通咖啡好。

更关键的是营造稀缺感,精准抓住年轻人的社交需求。
比如很多门店就搞起了预约制,进门得提前排队,甚至贴出“只接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告示,用这种“傲慢”制造稀缺假象。
还有的店从产品下手,比如推出“饺子+咖啡”、“腐乳黄油波波”这类猎奇组合,靠噱头吸引眼球,精准击中了年轻人打卡晒图的需求。
小红书数据显示,2024年“主理人”相关笔记量同比增长230%,其中“咖啡主理人”、“民宿主理人”占比超60%。
其中很多人去消费不是为了产品本身,只是想拍张照发朋友圈,满足社交炫耀的需求。

这种火爆从一开始就透着虚假,所有成本都砸在了包装和营销上,产品本身却撑不起高价。所谓的“文化附加值”不过是营销话术,泡沫戳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戳破这层泡沫的,正是曾经追捧它们的年轻人,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向,大家越来越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年轻人不买账了·】——»
现在年轻人的消费变得越来越理性,大家不再被花哨的宣传牵着走,而是更在意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
这从社交平台的风向就能看出来。
小红书上“简单生活”话题有2.9亿次浏览,“非刚需不消费物尽其用”话题浏览量超9275万;
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聚集了35万人,大家互相分享踩坑经验,拆解商家套路,避免花冤枉钱。

这种理性直接击中了主理人门店的软肋,首先被翻出来的就是价格离谱的问题。
上海曾有主理人咖啡店推出6200元的“限量手冲”咖啡,引爆社交平台后,短短三个月就悄悄闭店,连句解释都没有。
而其他主理人店铺中,定价也充满水分。99元一杯的咖啡、128元一个的面包成了常见操作,“饺子+美式” 的奇怪组合能卖到63元,“波波+腐乳小吃+咖啡”的套餐敢标198元,可味道和普通餐馆没差别。

产品没实质内容,服务态度还格外傲慢,规矩多到离谱。
北京曾有家店贴出“粉丝不足1万恕不接待”,上海有的店要求非会员不能拍Logo,还有的要求最低消费100元、禁止用厕所,甚至让顾客按“颜色”和“心情”点单,稍不满意就给脸色看。
这些问题都反映在投诉数据里,2024年二季度“主理人”新店投诉量同比翻了三倍,四成投诉都在说“服务态度像审犯人”。

年轻人不是不愿花钱,只是不再为噱头买单。
成都菜市场里的“菜场咖啡”把进货单贴在吧台,92%的客人两周内会回头,连隔壁卖菜大妈都成了熟客。成都玉林西路的EME酒馆参考平价咖啡模式,靠“平价微醺”做到日均出杯500杯,最高月入60万。
对比之下,那些靠包装撑场面的主理人门店,自然留不住消费者,客流下滑、闭店转让成了必然。

说到底,主理人门店的集体遇冷,核心就是背离了最朴素的商业本质——创造真实价值、满足消费者需求。把成本和精力全砸在人设包装、概念炒作上,让产品撑不起虚高定价,服务配不上“高级”噱头,终究会被理性的市场抛弃。抛开花哨营销,把产品做扎实、价格定合理、服务做到位,才能真正留住顾客。商家唯有回归经营根本,才能在市场里站稳脚跟,走得长久。
参考资料: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