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恰逢8月22日(上周五)下午3点,大A收盘(今日发稿时,大A还未开盘)。
在不确定的情绪里,a股依然勇猛直冲,站上了3800点,刷新十年记录。
这也牵动了许多人蠢蠢欲动的心。
自嘲“资深韭菜”的好友小贝,手上两只埋了几年的军工基金最近也默默翻红了,就连上班摸鱼,她也时不时看上一眼买的机器人概念股票。
就在上周五,她小心翼翼从理财转出了一笔钱进了股票账户。
这已经是6月份后,她第二次往大A里加钱了。
图源百度
小贝告诉我,眼前股市的火爆,让她恍惚回到了2015年那个春夏。
也是在2016年,小贝完成了自己房子的第一次置换。
对于普通人来说,从大a里获利的资金流入房子,曾经是十几年来大家奉若经典的资产增值逻辑。
哪怕不买房,换一辆车,来一场旅游,或者买买吃吃。
这一点,经历过经济上行期的人们相信深有体会。
而眼前的局面,有人在大A边缘迂回试探,有人勇字当先加码入场。
当我们踌躇不定时,不如跟着数据,把目光拉回到10年前。
01
2015年牛市前后
上海楼市发生了什么
这场顶着“十年新高”的行情,让人立刻联想到2015年那场浩浩荡荡的超级牛市。
那场牛市前后持续了一年多,在当年6月12日创下了5178.19点的辉煌战绩后,噶然陨落。
尽管每一场牛市,无论全民牛,还是结构牛,总有人悲喜沉浮。
但我们也同样看到,大量获利资金从A股离场后往往选择了它的好cp楼市。
那么,10年前那场牛市前后,上海楼市到底有什么细微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能给我们的当下,或者未来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
让我们用数据,推开历史的大门。
根据网上公开信息显示,十年前那场大牛,始于2014年6月中旬(和最近的大A行情开始的时间颇为接近)。
而从整体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step1:2014年6月中-2014年10月初,涨幅约为18%。
step2:2014年10月下旬—2015年1月初,涨幅约46%。
step3:2015年2月初—2015年4月底,涨幅约47%。
step4:2015年5月初—2015年6月中旬,涨幅约26%。
对应到楼市的时间线可以发现:
首先,在大A牛市起点之前2014年的二手住宅成交量相较于2013年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下降。
2013年月均成交量为24358套,到了20214年,月均套数下降至14516套,跌幅超40%。
这样的情况,和眼前的二手市场是否有那么一点点相似?!
但整体来说,大A早期刚预热的阶段,楼市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甚至可以说,因为民间资金进入大A,对楼市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楼市从什么时候有反应的?
2015年4月开始二手成交量出现了明显且持续的提升。
也就是说直到A股来到第3阶段,楼市才出现反应。
除了成交量,价格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可以看到,2014年尽管在成交量上相较于2013年出现明显的缩量,但价格上整体处于缓慢上涨的背景。
而且增幅与大A的走势基本保持同样的节奏。
但从趋势上看,此时的房价涨幅并不大,属于稳定向上。
比较微妙的是,在大A从6月逐步进入熊市后,二手住宅出现过价格下滑,但很快就稳定了。
真正让房价彻底起飞的,还是源于2015年开始的货币化棚改积累的效应(也包括早一点时期的“银子银行”等因素,这里不多做展开)。
我们对比一下眼前和10年前的情况,做一些总结:
1、楼市所处时代背景不同。
虽然2014年的月度成交量并不高,但房价基本面处于平稳的上涨通道内,这一点相较于眼前不断下滑的背景有很大差异。
也给大A假如进入全面牛市,对市场的影响程度蒙上了一层未知。
2、大A对于房价确有刺激作用,但有限。
10年前的那场大牛市中,尽管房价随A股有加速上扬的趋势,但整体涨幅有限。
此外大A牛市结束后,楼市上涨的行情也随之横盘波动了一年多,足见A股对楼市的刺激能力。
3、大A对楼市的影响力通常发生在行情尾部。
无论从成交量还是成交价来看,二手市场加速反应发生在2015年的4-5月,也就是距离6月牛市快结束的2个月前。
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种是大A高亢的情绪,对购房者心理带来了一定紧迫影响,另一种是资本在A股获利后流入市场,起到短期助推的作用。
不过上面我们聊的只是表面量价,具体来看一下市场内部的成交结构变化。
02
越改善,越涌入,越刚需,越犹豫
我从一房一万数据库里,继续找出了10年前,那场牛市前后二手住宅的成交结构变化。
其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预料之中的变化。
相比于大A初期,200万以下刚需占比约2/3,到了2014年末,该比例已下降到至51%左右。
仅半年时间缩减了约14%。
与此同时,300以上总价段的市场,出现了明显的成交结构增长。
一定程度上,是能看到大A对楼市的支撑在起作用。
但即使在改善群体中,数据上依然有细微差异。
比如300-900万总价段,这个在当年涵盖了初级改善和中高端改善的价格段,在经历了一年左右的入场积极性后,占比不约而同出现下滑。
但900万+的高总价段,如一些高端改善、豪宅客群,在大A之后的其成交占比整体保持相对稳定的上扬。
大家不要忘了,在2015年年末到2016年上半年,二手市场的房价出现过小幅震荡。
其实到这里,就比较能清晰感受到,刚需和普通改善,与高端改善、豪宅客户,面对资本热潮来去,以及房价波动时,方向选择上的不同态度。
一边是容易犹豫停滞,一边则是择向而动。
但不管怎样,从历史数据中,有一点可以看到:
大A对楼市中改善群体的影响更为明显,而这也是当前上海二手置换中,“卡壳”最严重的一环。
能否疏通,接下来就要看大A的发力程度。
如今当舆论都在宣传大A迎来牛市时,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样,仍然抱着几分小心翼翼与观望。
实体经济依旧疲软的当下,说服自己去相信一场资本的狂欢何其难?
但最近的一个数据变化,引起了我的高度注意: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今年7月住户存款同比多减7800亿元。
与此同时,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
这里的“非银”,就是我们广义上说的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通常这个指标的流动,也反应了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积极性。
那么这个变化究竟算怎样?
我们还是把视角拉回十年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在2014年公布的《4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
“人民币存款余额108.4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分别比上月末和去年同期低0.5个和5.3个百分点。
当月人民币存款减少6546亿元,同比多减5545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3万亿元。”
这个数据,后来也被券商机构认为是当年A股牛市前,率先出现的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信号。
这个时间点,距离当时大A的最低点刚过去了4个月(同年1月为A股最低点)。
到了2014年12月,居民存款转移出现了大幅度加速,对应到牛市来看,已经处于第二至第三阶段了。
这也是大A阶段性涨幅最大的时间段。
不难看到,居民存款的流向相较于资本市场,具有很明显的延后性。
好在单从这次的存款转移规模来说,还只处于初始阶段。
背后约160万亿元的居民存款又能驱动多少入场,接下来需要介入的因素还有许多、许多。
这一次,我们的信心又能否被修复?
转自一房一万
更新时间:2025-08-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