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冬藏”不是躺平!做好4件事,为健康攒足量

一到冬天,不少人就把“冬藏”理解成“宅家不动、吃饱睡足”,其实这是对中医智慧的误解。《黄帝内经》有言“冬三月,此谓闭藏”,“藏”的核心是养精蓄锐、收敛阳气,而非消极静养。冬天是一年中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季节,此时身体的能量代谢减慢,正是修复脏腑、积蓄能量的黄金期,做好以下4件事,才能真正读懂“冬藏”的养生密码。


1.藏阳气:早睡晚起,跟着太阳调作息



冬天阳气“藏于内”,作息需顺应自然节律——早睡以养阳,晚起以藏阴。建议每晚11点前入睡,此时是子时,阴气最盛、阳气始生,熟睡能帮助身体收纳阳气,修复脏腑机能;早晨待太阳升起后(约7-8点)再起床,避免过早外出受寒,损耗阳气。尤其上班族,即便做不到晚起,也别熬夜追剧、刷手机,熬夜最伤阴精,会让冬天的“藏”功亏一篑。


2.藏能量:温补养肾,吃对不盲目进补



“肾主冬”,冬天是养肾的关键期,而肾藏精,精气充足才能为来年健康打基础。饮食上以“温补”为主,但忌燥热、过量进补:


多吃黑色食物:黑豆、黑米、黑芝麻、黑木耳等,中医认为“黑色入肾”,能补肾益精;


适量吃温补食材:羊肉、牛肉、桂圆、核桃等,可搭配白萝卜、白菜等清热润燥的食材,避免上火;


少吃生冷寒凉:冰饮、生鱼片、凉拌菜等会损伤脾胃阳气,影响营养吸收,加重体内寒气。


记住“冬藏”饮食的核心是“适量、温和”,而非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否则反而增加脏腑负担。



3.藏津液:润燥防寒,内外兼顾护阴液10℃



冬天天气干燥,加上暖气、空调的烘烤,体内津液容易流失,出现口干、皮肤干、便秘等“冬燥”症状,而津液是身体的“营养液”,需重点养护:


室内加湿:用加湿器或放一盆水,保持空气湿度在50%-60%,减少津液蒸发;


温水慢饮:每天喝1500-2000ml温水,小口慢饮,避免一次性大量喝水,让身体慢慢吸收;


皮肤防护:洗澡水温不宜过高(38℃左右为宜),洗完澡及时涂抹身体乳,保护皮肤屏障,减少津液外泄。


4.藏活力:适度运动,“慢养”不“静养”



“冬藏”不是完全不动,而是避免剧烈运动,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剧烈运动时毛孔张开,阳气会随汗液外泄,违背“闭藏”原则;而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循环,让阳气在体内顺畅运行。建议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室内瑜伽等慢节奏运动,每次30-40分钟,以身体微微发热、不出大汗为宜。运动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点后或下午2-4点,此时阳光充足、气温较高,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换上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寒。



冬藏的核心:收放有度,顺应自然



中医养生的本质是“顺应自然”,冬天的“藏”,是为了春天的“生”、夏天的“长”、秋天的“收”。做好“早睡养阳、温补养肾、润燥护津、适度运动”这四件事,既能避免冬天常见的感冒、乏力、手脚冰凉等问题,还能让身体积攒足够的能量,来年少生病、更有活力。


别再把“冬藏”当成躺平的借口,从今天起,跟着自然节律调整生活方式,让冬天成为健康的“储能期”,为全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8

标签:养生   中医   健康   阳气   津液   冬天   身体   脏腑   能量   自然   节律   阴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