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开学包书成“包袱”

□张蕴格(湘潭大学)

开学季到来,很多家庭开始了包书皮的固定仪式。从老一辈的挂历纸、报纸,到现如今超市货架上各式各样的现成书皮,反映了消费升级下教育仪式感的形式变迁。但是,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的今天,不少家长对于包书皮这一强制要求提出质疑,认为爱护书本的初衷被异化为形式主义的表现;也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培养孩子爱惜书本、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对于包书皮这一现象,家长不能一味肯定或否定。家长与孩子共同包书皮的也是在通过实践教育孩子重视学习、爱惜课本。这一认知的传递,远比单纯的口头说教更有感染力与说服力,它承载了家庭对于教育的重视、对孩子成长的期待。

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学校强制统一书皮材质与样式,甚至包书皮的任务繁重困难,远超儿童动手能力。近日,江苏一家长为孩子包书皮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里家长包书皮失败,急得满头大汗,而孩子则是崩溃大哭。包书皮这一本该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行为,却成为了家长与孩子的负担。

部分学校以强制统一包书皮的形式,消除了个体的差异性,创造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然而,这种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孩子的学习自主性与创造力。当每个学生的课本都以相同的方式包裹,个性化的表达则会被视作“不合群”。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反思这一传统,杭州萧山新街小学推行“不包书皮行动”,鼓励学生通过日常行为爱护书本,而非简单地依赖包装。

同时,包书皮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环保问题。据统计,全国中小学生每学期消耗高达十余亿张塑料书皮。这些塑料制品难以降解,造成资源浪费与环境负担;不少劣质产品还存在安全隐患,孩子长期接触可能会影响身体健康。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在中小学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的通知》,明确提出努力实现“无塑开学季”,要求学校不得强制学生使用塑料书皮,尤其不能使用有问题的塑料书皮。这一规定要求学校摒弃强制性的规范,与家长孩子共同落实。

教育是解放而非束缚,是启迪而非规训。包书皮并非过时的形式,关键在于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别让包书皮从“自主选择的温情”成为“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减少形式捆绑,聚焦习惯培养与环保实践,才是开学包书皮最该守护的教育本真。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育儿   包袱   书皮   家长   孩子   学校   形式   书本   塑料   课本   仪式   负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