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799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很多人一听到“十点睡觉”,脑子里立刻浮现“养生”“健康”“长寿”这几个大字。但你知道吗?对过了55岁的人来说,晚上十点睡觉这件事,也许并不一定合适。
这不是在唱反调,而是因为睡眠这件事,从来不是越早越好,也不是越晚越糟,而是要“合身”才最重要。
我们常说“人上了年纪,觉就轻了”,可背后真正的原因,并不简单。一旦忽视了身体的真实节奏,强行“早睡”,反而可能越睡越累、越睡越乱。
从生理上讲,55岁是一个“分水岭”。进入这个年纪之后,褪黑素分泌量开始明显减少,这种激素本是调节睡眠节律的重要因子。它分泌得少了,自然就更容易晚睡、早醒,甚至整夜翻来覆去。
再加上这个年纪的人,很多都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等,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睡眠体验。比如晚上频繁起夜、腿抽筋、鼻塞打鼾等,都是扰眠“元凶”。
所以,“早点睡”这条金科玉律,在中老年人身上就不一定完全适用。关键不是几点睡,而是怎么睡、睡多久、睡得好不好。
很多中老年朋友为了“健康”,晚上定闹钟十点准时上床,结果躺床上两个小时,翻来覆去睡不着,越睡越焦虑,第二天反而头昏眼花。
其实,真正健康的睡眠,并不是“早睡”,而是“对时”。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指出:成年人每日建议睡眠时长为7-8小时,中老年人可以适当减少至6-7小时①。
也就是说,如果你已经退休,每天清晨六点自然醒,那么晚上十一点上床,反而比十点上床更合适。强行提前“上床”,只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和焦虑,得不偿失。
想要睡得舒服、醒得精神,单靠“早点上床”远远不够。真正决定你睡眠质量的,是这些细节。
1.别硬熬,也别硬睡,很多人误以为“熬一熬更好睡”,结果越熬越兴奋。也有人强迫自己十点上床,结果翻来覆去两个小时,越睡越焦虑。
正确的做法是:等到有明显困意再上床。如果躺床超过20分钟还睡不着,干脆起身做点轻松的事,等困意再来。
2.餐后3小时再睡觉,晚饭吃得晚、吃得饱,是中老年人睡不好的“头号杀手”。胃在消化,身体就难以进入放松状态,胃食管反流、夜间心悸、腹胀都可能接踵而至。
建议:晚饭尽量安排在睡前3小时,少油少盐,七分饱即可。
3.别把午睡当“正觉”,有些人退休后中午一睡就是两小时,到了晚上压根没困意。午睡时间过长,会打乱褪黑素的分泌节奏,夜晚自然更难入睡。
建议控制在半小时以内,最好不超过40分钟,并避开下午3点以后。
4.固定的睡觉和起床时间,人体有个“生物钟”,它喜欢节奏感。一会儿十点睡,一会儿凌晨一点睡,大脑和身体都容易乱。
建议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睡觉、起床,哪怕是假期,也别打乱节奏。
5.睡前别玩手机、看电视,蓝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天还没黑”,结果越看越精神。
建议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产品,可以听点轻音乐、泡脚、读纸质书,让身体慢慢进入“静音模式”。
6.卧室要“藏光、藏声、藏温度”,一个好的睡眠环境,不需要多豪华,但必须安静、黑暗、凉爽。
研究表明,卧室最佳睡眠温度在18~22℃之间②。建议使用厚窗帘遮光,保持室内通风,必要时使用耳塞、眼罩等辅助工具。
失眠不是病,但可能是病的“前奏”。长期睡不好的人,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都更高。
如果出现以下这些情况,就不能再“拖着”了:入睡困难超过30分钟;半夜醒来超过2次;清晨四五点醒后再也睡不着;白天总是没精神、头昏脑胀;情绪烦躁易怒。
这些都可能是慢性失眠的表现,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排查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问题。
有人说:“健康的睡眠,是一场修复,也是一次重启。”
的确如此。过了55岁,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早”,而是找到适合自己身体节律的睡眠方式。别被“十点睡觉”这句话绑架了自己,比时间更重要的,是质量。
每天醒来,不困、不累、胃口好,才是睡得好的真正标准。
参考文献:
① 《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202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② 《成人睡眠障碍诊断与治疗指南(2023年修订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