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天,南京师范大学的一场特别仪式吸引了国内外能源界的目光。
国际电池研究领域的重量级学者斯特凡诺·帕塞里尼,正式加入这所江南名校。
这位原本在德国科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收拾了他的实验室和研究成果,跨越重洋,选择了中国作为他科学探索的下一站。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科学家做出如此重大的人生转变?他的到来又会给中国的电池技术发展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能源材料这个圈子里,帕塞里尼的名字几乎无人不晓。如果你研究电池技术,很难绕开他的工作。
他最为人称道的是在新型电解质和钠离子电池方面的开创性工作。
这些研究听起来可能有点专业,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比如,他研究的钠离子电池,很有可能在未来让我们的手机、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大幅下降,而且更安全、更环保。
一位科学家的影响力,可以通过他的研究被同行引用的频率来判断。
帕塞里尼的论文被全球其他研究者引用了超过七万三千次,这个数字在能源材料领域绝对是顶尖水平的证明。
他不仅是一位多产的研究者,还是一位被各大科学机构认可的专家。
2019年,他入选了德国国家科学院。这个科学院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当选为院士,是对一位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最高肯定之一。
他还曾多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这意味着他的研究成果在同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帕塞里尼的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既深入探索基础科学问题,又密切关注实际应用价值。
他近年来专注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这个方向被视为下一代能源存储的重要突破口。
为什么要研究钠电池?答案很简单:我们地球上的锂资源有限,而且分布不均,而钠资源却极其丰富,特别是在海水中,几乎取之不尽。
今年早些时候,他在南昌大学的一次讲座中详细阐述了他的团队在钠电池研究上的最新进展。
他们甚至探索了如何利用海水来制造钠-海水电池,这种创新思路可能会为未来的大规模能源存储提供全新的解决方案。
除了钠电池,帕塞里尼在聚合物电解质和离子液体方面也有着深厚积累。
这些材料对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至关重要。
想象一下,未来我们使用的电池不再有起火风险,充电速度更快,使用寿命更长,这些正是他和团队努力的方向。
作为多本高水平学术期刊的主编,帕塞里尼始终站在电池研究的最前沿,把握着整个领域的发展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对帕塞里尼的加盟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重视。在学校举行的礼聘仪式上,校领导悉数出席,场面隆重而热烈。
学校党委书记王成斌在致辞中表示,引进帕塞里尼这样的顶尖人才,是学校实施人才战略的重要里程碑。
他相信,这位科学家的加盟将极大推动学校在新工科建设,特别是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
仪式上,华桂宏校长正式向帕塞里尼颁发了聘书,聘请他担任新组建的国际电化学储能研究院院长。
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员陈桢教授签署了意向协议,体现了对整支科研队伍的重视。
帕塞里尼在随后的演讲中分享了他对全球能源转型背景下储能技术发展的思考。
他指出,在碳中和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高效、安全、低成本的储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关键。
而电化学储能,特别是新一代电池技术,正在引领新材料、高端制造和智能控制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那么,为什么这位在德国事业有成的科学家会选择来到中国,加入南京师范大学呢?
从帕塞里尼自己的表述来看,他非常看好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平台和人才队伍,特别是学校在能源材料领域的发展潜力。他认为这里有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更重要的是,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为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新能源市场,中国正在成为全球能源技术创新的热土。
对于像帕塞里尼这样的科学家来说,这里几乎是一个理想的实验场,可以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为了这次引进,做了充分的准备。学校不仅提供了先进的实验平台和充足的科研经费,还承诺全力支持他组建国际一流的研究团队。
这种全方位的支持,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帕塞里尼的到来,为南京师范大学乃至中国的能源材料研究开启了新的可能。
他领导的国际电化学储能研究院,将致力于解决可再生能源存储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这些研究如果取得突破,可能会深刻影响我们未来的能源格局。
仪式结束后,帕塞里尼在校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的创新谷和正在筹备中的实验室。这些现代化的科研设施,将成为他和团队未来探索的重要基地。
除了科研本身,帕塞里尼还希望成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科学界的桥梁。
他表示,将努力把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合作平台,吸引更多优秀科学家来华工作,共同推动能源科技的进步。
对于南京师范大学而言,这次引进不仅提升了一个学科的实力,更展示了学校国际化办学和吸引顶尖人才的决心。
这种开放、包容的姿态,可能会在未来带来更多的惊喜。#头条深一度#
参考资料
1.南京师范大学官网新闻:《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特凡诺·帕塞里尼全职加盟我校》
2.南昌大学新闻网:《德国科学院院士Stefano Passerini做客“前湖讲堂”》
3.能源材料领域专业媒体《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相关报道
4.国际电化学学会官方信息
5.德国国家科学院官网院士信息
(老A)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