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2582吨稀土,欧盟变脸了,制裁令将发往中国,逼12家中企认栽

前言

一个月前,2582吨稀土磁铁运抵欧洲港口时,欧盟企业如释重负,成功化解生产危机。

没想到一个月不到,欧盟突然翻脸、一纸制裁令直指12家中国企业,理由竟是"间接支持俄罗斯",这双标操作让人大跌眼镜。

欧盟这招背后有什么盘算?中国又该如何见招拆招?

编辑:CY

拿完稀土就翻脸

说起这事,时间节点实在太讽刺。8月份,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对欧盟出口的稀土磁铁达到2582吨,环比增长21%,直接缓解了欧洲制造业的原料短缺问题。

那段时间,欧洲的汽车厂、电子厂总算松了口气,停摆的生产线重新轰鸣起来,工人们不用再担心因为缺料而停工了。可谁想到,这边稀土刚到货,那边制裁大棒就挥了起来。

9月19日,距离稀土到港不过一个月时间。欧盟委员会就火急火燎地抛出了第19轮对俄制裁方案12家中国企业被列入黑名单,禁止与欧盟企业往来,理由是"涉嫌间接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

这种操作,说难听点就是"吃干抹净不认账",说好听点也是"拿人手短还要打人脸",反正怎么看都让人觉得荒唐。更荒唐的是,这些被制裁的中国企业,大多从事的都是正常的国际贸易。

有做石油贸易的,有搞石化业务的,还有经营炼油厂的,跟军工八竿子打不着,却莫名其妙被扣上了"支持战争"的帽子。问题是,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高达82%,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欧洲的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5G通信设备,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原料,一旦供应中断,整个产业链都要受冲击。

今年4月,中国对部分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欧洲市场上的镝铁合金价格一个月就飙升了300%,连特斯拉这样的巨头都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

现在好不容易恢复了供应,欧盟却转身就要制裁供应商,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欧盟被逼急了

欧盟这次的态度转变,背后其实是三重压力的结果。第一重压力,来自美国的施压特朗普重新上台后,对欧盟的施压明显加码。

公开要求欧盟对"购买俄罗斯石油的中印两国加征100%关税",这话说得够直白了。有美国智库直接点破,欧盟这次制裁第三国企业,本质就是在回应美方诉求,算是递给华盛顿的一份"投名状"。

更直接的证据是,欧盟这次首次将加密货币平台纳入制裁范围。而此前特朗普多次批评"加密货币为俄罗斯规避制裁提供通道",欧盟的这一动作,几乎就是对美方诉求的精准响应。

第二重压力,是欧盟内部对"对俄强硬"立场的维护需要。冯德莱恩在声明中强调"过去三年俄在欧洲的石油收入下降90%",试图证明制裁的有效性,这其实是在向内部交代。

要知道,欧盟27个成员国中,波兰、立陶宛等国一直主张对俄"加码施压",如果不拿出点动作来,内部团结就要出问题。第三重压力,则是对技术封锁的战略考虑。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透露,这轮制裁还要限制俄罗斯获取AI、地理空间数据等关键技术。

欧盟担心的是,如果中国持续与俄罗斯开展正常贸易,俄罗斯可能通过这些合作获取关键技术,进而削弱欧盟制裁的效果。但这种逻辑,明显无视了中国"不向冲突双方提供武器"的一贯立场。

中国商务部多次强调,中企与俄的合作均属民用领域,完全符合国际规则,根本不存在"支持战争"的问题。说白了,欧盟这波操作更像是"病急乱投医",在多重压力下做出的不理性选择。

稀土这张牌可不是摆设

面对欧盟这种"恩将仇报"式的制裁,中国的反应倒是很淡定。中国外交部和商务部都重申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我们不是冲突的参与方,而是始终推动劝和促谈的一方。

对于这波制裁威胁,中国的态度很明确:不接受、不认栽,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有意思的是,中国并没有立刻挥舞反制的大棒。

稀土这张牌,虽然分量足、杀伤力强,但中国依旧选择了克制,这并不是软弱,而是智慧。此前中国对稀土出口的部分限制。

是基于国家安全和两用物项管理的通行做法,并非针对特定国家,还留有民用许可通道。这说明中国在制度设计上依然考虑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欧盟的"单边制裁"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个是依法有据、程序透明,一个是未经证实、政治挂帅,谁在维护国际规则,谁在破坏市场秩序,一目了然。当然,克制不等于没有底线。

今年7月,欧盟在第18轮制裁中将2家中国金融机构列入黑名单后,中方立即反制,禁止境内组织与立陶宛两家银行交易。

结果立竿见影,立陶宛央行数据显示,这两家银行在华业务占其海外营收的40%,禁令实施后净利润当月下降62%。这种"精准对等"的反制,既避免了冲突升级,又明确传递了"中方不会忍气吞声"的信号。

更值得关注的是稀土的潜在威力。数据显示,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提纯技术掌握在中国手中,欧盟虽然在稀土开采上有储备,但要实现工业化提纯,至少需要5年时间。

中国从未将稀土作为"施压工具",但这并不意味着会放弃这一筹码,如果欧盟持续加码制裁,稀土管控的"灵活性"随时可能调整。

要面子还是要日子

这场稀土风波,本质上反映了一个深层次问题:要面子还是要日子从面子上看,欧盟这次制裁确实做出了"对华强硬"的姿态,向美国表了忠心,也安抚了内部的鹰派声音。

但从日子上看,这种做法完全是在给自己添麻烦。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欧贸易额达到8281亿欧元,如果真的打起贸易战,受损的绝不仅仅是中国企业。

更关键的是,欧盟在关键资源上对中国的依赖,短期内根本无法改变。今年5月,美国MP Materials公司跟沙特签了协议,打算建稀土全产业链。

欧盟也跟澳大利亚、巴西谈稀土合作,但这些项目现在都还停留在纸面上。想真正落地生产,没个三五年根本不可能,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欧盟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匈牙利外长西雅尔托就公开说过,制裁只会破坏中欧关系,对解决俄乌冲突没有任何帮助。希腊也担心制裁中企会影响比雷埃夫斯港的合作项目,欧盟27个成员国要达成一致,难度不小。

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欧盟执意推动这轮制裁,最终可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德国媒体的评论一针见血:"欧盟对中企的制裁,就像给自己的发动机断油,最终停摆的只会是自己的经济。"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到底想要什么?如果想要的是跟美国保持一致的政治立场,那就得准备承担经济代价;如果想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那就该回到理性对话的轨道上来。

中方这边,既要守住底线,也要保留弹性。面对制裁,必要的反制是维护权益的必然选择,但也要看到中欧合作的巨大潜力

在气候变化、新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合作远比对抗更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

结语

这场稀土风波,说到底就是依赖方想摆脱依赖却又摆脱不了的纠结心态,反映了全球化时代谁也离不开谁的现实。

未来中欧关系往哪走,关键看欧盟是继续跟着别人的指挥棒转,还是回到独立思考的正轨上来。面对这种翻脸比翻书还快的"合作伙伴",你觉得中国应该继续保持耐心,还是该适时展现强硬?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财经   稀土   中国   欧盟   家中   俄罗斯   中欧   欧洲   立陶宛   反制   美国   压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