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专家:中国囤积了大量进口设备,把美国政客耍的团团转

克里斯·米勒这个人,在美国经济历史学界挺有名的。他出生在美国,哈佛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来去耶鲁大学拿了历史学博士。从2015年起,就在塔夫茨大学弗莱彻学院当教授,主要研究国际历史,焦点放在技术、地缘政治、经济和俄罗斯事务上。

他还是美国企业研究所的非居民高级研究员,经常发文谈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和经济问题。米勒写了好几本书,最出名的是2022年出的《芯片战争:争夺世界上最关键技术的斗争》,这书讲了半导体产业从头到尾的全球历史,怎么影响现代经济和国家安全。

他职业生涯里,还去莫斯科新经济学院教过经济历史,参加过各种智库活动,在国际论坛上演讲,给人分析技术竞争的门道。他的观点特别强调芯片技术在全球权力平衡里的作用,政策圈和行业人都爱听。

米勒在2024年世界知识论坛上演讲,说中国能在美国层层封锁下造出先进芯片,还在AI领域跟美国企业形成制衡,这得归功于中国企业的高瞻远瞩和产业布局清楚。

美国刚开始制裁中国企业时,中国企业就意识到事态严重,从荷兰ASML公司订购一大批没被限制的设备和材料。除了ASML,中国企业还从日本、韩国等国企业买进大量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早早为美国更狠的制裁做准备。

根据中国机电商会2025年产业报告,2024年中国进口半导体制造设备金额达44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1%。日本和荷兰是中国进口设备的主要来源,分别占进口额的29.2%和22%,进口额增长21.9%和29.8%。

美国企业一度是中国进口半导体设备的大头,巅峰时占24.7%,但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很多美国企业没法和中国交易,2024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只剩44.7亿美元,比上年降1.7%,连续三年下滑,只占进口额的10%。

美国制裁让中国企业把供应链重心移到其他国家,一边搞自主设备,一边买美国以外的设备。北京半导体协会数据显示,中国有近200亿美元进口设备来自日本和荷兰,其次是新加坡和美国。

从2018年美国对中兴和华为开刀后,中国企业就花大力气解决设备断供问题。2018到2024年间,中国从日本企业年采购半导体产品数量翻倍,2024年进口设备金额达96亿美元,增长28.23%,创五年新高。

除了日本,荷兰ASML是中国进口设备的核心供应商。2024年中国从荷兰进口半导体设备金额95.3亿美元,增长31.6%。

中国半导体市场扩大,自主设备发展重要,但和海外企业合作也得推进。韩国贸易协会数据表明,2024年韩国对中国半导体设备出口额比上年增长42.2%,达14亿美元。这些设备一半给中国制造商,一半给西安三星工厂和无锡SK海力士工厂。

日本东京电子供应链人员说,中国企业这些年买了很多日本和韩国制造工具,这些工具对中国企业提升技术很有吸引力,因为美国工具拿不到。

荷兰半导体观察者马克·海金克在个人作品中提到,2024年美国向荷兰政府施压,撤销ASML对中国出口DUV光刻机的许可证。全球芯片产业链稳步发展,中国企业却大量囤积ASML设备,这异常情况让美国政府警觉,又对中国企业加码制裁。

中国企业在芯片产业发展思路清楚,美国禁本土企业供货,中国就从荷兰、日本、韩国等地买。美国长臂管辖只针对用美国供应链的设备企业,日本、韩国部分设备没用美国技术,给中国企业留了口子。先买国外设备学技术,再逐步开发自主设备,甚至建自主芯片产业链,这是中国芯片产业目标。

芯片产业是全球分工的,美国先切断供应链,利益肯定重新分配。产业报告预计,中国成熟芯片份额从2025年的28%升到2027年的39%,对全球对手压力加大。

伯恩斯坦研究公司半导体分析师David Dai说,中国在半导体产业大笔支出,不光囤库存,还支持本土生产大规模扩张。北方华创2024年净利润涨超44%,营收增长35%,跻身全球设备制造商营收前六,这领域以前一直是美国、欧洲、日本企业主导。

在局势紧张、出口管制加强背景下,美国芯片设备制造商在蚀刻、沉积、清洗等领域市场份额被中国本土对手蚕食。日本、韩国设备制造商从中国支出激增中受益,在中美博弈中实现逆势上涨。

米勒演讲的核心就是,中国企业这种提前布局,让美国政客的算盘落空。想想看,美国从2018年起一步步加码制裁,先是中兴禁令,断了美国零部件供应,然后2019年把华为拉进实体清单,2020年后扩大到更多中国企业,还拉盟国加入。

结果呢,中国企业没坐以待毙,早早就开始多元化供应链。数据摆在那,2024年进口总额443.9亿美元,增长18.1%,美国份额缩水到10%,日本荷兰韩国占了大头。

这不是一时运气,是战略性囤积。米勒说,中国企业意识问题严重性,马上行动,从ASML订购DUV光刻机,这些设备是制造先进芯片的关键,没它们生产线就瘫痪。中国企业买进大批,存起来,等制裁升级时用得上。

再看日本和韩国,中国从东京电子、尼康等公司买蚀刻机、涂布机,从韩国买测试设备。2024年韩国出口14亿美元,增长42.2%,一半直接给中国本土厂。

这让美国施压盟国时,效果打折。因为不是所有设备都依赖美国技术,有些纯本土设计,美国管不着。中国企业一边囤,一边学,逐步替换成自家产品。

像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这些公司营收暴增,技术追赶快。米勒在书里和演讲中都提,芯片战争是国家实力的角逐,美国想卡脖子,但中国通过囤积和自主研发,硬是顶住了。

这事发展到2025年,中国半导体产业还在加速。报告显示,2025上半年进口设备金额继续增长,日本份额稳在高位。ASML虽受限,但之前囤的设备够用几年。中国企业投资本土供应链,北方华创等企业订单满满。

预计2027年中国成熟芯片份额39%,AI芯片领域也跟上。美国企业如应用材料、拉姆研究,市场份额下滑,因为中国转向其他来源。米勒继续在塔夫茨大学教书,写文章分析芯片动态,提醒美国别低估中国韧性。

说到底,这场博弈暴露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美国政客想通过制裁扼杀中国高科技,但中国企业聪明应对,囤积设备成了关键一招。

米勒的观点接地气,他不是空谈理论,用数据和历史比喻说明问题。像他书里讲,芯片产业从二战后美国主导,到现在亚洲崛起,中国这一手让美国措手不及。政客们转圈圈,是因为政策没考虑到对手的灵活性。中国企业不光买设备,还建生态,从材料到设计全链条发力。

2024年美国施压荷兰撤销许可证时,中国已囤积上百台ASML机器,价值几十亿。这些设备支持7nm以上工艺,够AI和手机芯片用。韩国出口增长快,因为三星和SK海力士在中国有厂,设备间接流入本土企业。日本尼康和佳能也卖了不少光刻机,虽不如ASML先进,但填补空白。中国进口从2018年的低谷,到2024年高峰,增长曲线明显。协会数据,200亿从日荷来,这笔钱转化成产能扩张。

米勒演讲后,媒体热议,有人说中国囤积加剧全球短缺,但事实是需求驱动供给。日本韩国企业赚翻,营收逆势涨。美国企业亏了市场,股价波动。David Dai分析,中国支出支持扩张,本土厂商如华虹、长江存储产量Up。预计2025-2027,中国芯片自给率升,依赖进口降。但短期,囤积仍是缓冲。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财经   进口设备   团团转   政客   美国   中国   美国经济   专家   三星   中国企业   日本   米勒   韩国   设备   芯片   荷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