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潜入悄无声,未品浓秋已立冬。”再过七天,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立冬”。老话说:“立冬一日,水冷三分。”从这天起,日照继续缩短,天地阳气收敛,寒气正式登场。对年轻人来说,可能只是添件外套的事;可对中老年人而言,却是身体的一道“分水岭”。

关节开始发僵、血压容易波动、胃口忽好忽坏……若还是按初秋的节奏过日子,难免吃亏。老祖宗留下一句顺口溜:“1不洗,2不去,3要吃”,短短九个字,把入冬前后的“保命细节”说得明明白白。今天就把这句老话掰开揉碎,再结合现代养生观,给咱爸妈、给咱自己,备一份“立冬前后安心指南”。
“三更”指晚上九点到十一点,过去也叫“人定”。此时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中老年人的阳气本就“库存不足”,若再折腾,很容易“雪上加霜”。

头皮是全身毛孔最密集的地方,热水一冲,毛孔全开,出门被冷风一吹,寒气长驱直入,第二天就可能是“脑门发紧、头皮发麻”。尤其是身体虚弱的老人如果要洗头,那么一定要吹干再出门,或者入睡,避免寒气入体。
不过早去商超凑热闹
很多超市、商场为揽客,7点多就开门,鸡蛋、大米限时限量,价低量又少,中老年人怕“抢不到”,五六点多就顶着寒风去排队。气温低、空腹久站,同样容易出意外。其实这些特价东西也便宜不了太多钱,天冷了,别为了省几块钱,把自己搞感冒了,得不偿失。

不去“大汗场”
“生命在于运动”没错,但“大汗”不等于“长寿”。立冬后,人体腠理(皮肤毛孔)闭合,为来年春天“蓄能”。此时若去跳“大汗操”、跑“马拉松”,汗孔大开,寒气顺着汗眼往里钻,一个冬天都在“关节缝里藏冰碴”。中老年人运动以“微热”为度:太阳底下甩甩手、慢慢走,脑门略潮就停;或者在家踩踩太极步、八段锦,一趟下来刚想脱外套就收功,既活络气血,又不泄阳气。

民谚讲:“立冬补冬,补嘴空。”补啥?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土里金”——根菜。它们埋在土里,得地气最厚,最能帮中老年人“藏阳”“固根”。
1、吃萝卜
立冬后的萝卜,经过霜打,淀粉转成麦芽糖,咬一口脆甜多汁。生吃清燥、熟吃补气。中老年人牙口不好,就来一道“萝卜煨咸蹄”:萝卜切滚刀块,和焯过水的猪前蹄一起小火慢炖,撇去浮油,只需加两片姜、一点料酒,炖到萝卜透明、筷子一戳就烂。萝卜吸走肉脂,汤鲜而不腻,既补胶原蛋白,又防冬季干咳。

2、吃山药
山药外号“神仙之食”,立冬前后最养人。买那种“铁棍山药”,蒸着吃、煮着吃、熬粥吃都行。推荐“山药小米羹”:小米淘净,水开后下锅,小火熬10分钟,再把去皮切块的山药倒进去,继续熬20分钟,米油熬出来,山药化成小段,入口即化。早晚一小碗,脾胃舒坦,夜里不起夜。

3、吃红薯
红薯是“土里金”里的“平民参”。立冬后,红薯糖分足,烤一烤流糖油。中老年人怕烧心,可以改用“红薯饭”:红薯去皮切丁,和大米一起下锅,水比平时略少,焖出来的饭金黄软糯,自带甜味,孩子爱吃,老人也省心。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冬天活动少,最怕便秘,午饭来一碗红薯饭,下午再喝两杯温水,肠道顺顺当当。

除了“1不洗、2不去、3要吃”,立冬前后还有三件“小棉袄”,中老年人得随时披在身上。
早晨起床后,先喝200毫升温水,让一夜黏稠的血液“稀释”开;晚上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15分钟,水没到脚踝,扔几片生姜或橘皮,泡到后背微微发热就去睡,一夜脚不冷、觉更香。
冬天阳光是“天然钙片”。但别隔着玻璃晒,要把后背亮出来。背为阳,膀胱经、督脉都走后背,太阳一照,阳气像“充电宝”。每天上午十点前、下午三点后,找避风墙角,背对太阳15分钟,戴上帽子护住头,既补钙又暖骨。
立冬后,黑夜明显拉长,中老年人不妨把作息时间整体往前挪半小时:晚上十点前上床,早上太阳升起再起。这样与天地阳气同步,既养肾又养心,第二天精神头足。

再过七天,立冬钟声就响了。记住那句老话:“1不洗,2不去,3要吃”,再给自己添三件“小棉袄”。不贪半夜的便宜,不逞大汗的强,啃一口甜脆的萝卜,喝一碗软糯的山药羹,晒一晒暖洋洋的后背,泡一泡热腾腾的脚……就这样,平平安安、舒舒服服,迎接第一场雪,也迎接一个更康健的自己。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