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里的平凡食材有望迎来各自的“航天时刻”。日前,由圣迪乐携手北京神飞航天应用技术研究院、全国生态食材评定中心等多家科研单位,制定完成的我国首个航天食品与生态农业融合的团体标准——《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在上海蛋品世界科技馆正式发布。
当前,航天生态农产品产业正迎来技术突破与规模化发展的“双轮驱动”。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教授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航天育种品种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5亿亩,实现经济效益约3600亿元人民币,技术应用从平原向青藏高原等极地生态纵深拓展。
此次发布的《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以“安全为基、民用为本、创新为要”为核心,构建起“航天标准民用化转译”的新型体系,激活“航天技术+食品工业”新赛道,将推动“太空级品质”食品从航天任务专用走向大众消费市场,为食品安全、产业升级、科技强国注入新动能。
北京神飞航天应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院委会秘书长毛宏伟强调,宇航级民用食品团体标准融合了航天严苛标准与民用需求适配,具有安全性高、功能性强、技术转化灵活、场景应用广泛等特点,旨在将太空级品质食品带入大众消费市场。
新民晚报记者看到,《航天生态农产品(生态食材)通用技术要求》从产地环境、生产过程、质量指标、管理体系等全链条环节,为农产品设立了一套严于常规的准则,同时将航天领域的先进手段直接嫁接到田间地头。
标准要求农产品产地的空气、土壤、水源等环境因子必须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规范(NY/T 391),远离污染源,建立隔离防护带,让“航天生态”农产品的源头环境得到保障。
在生产过程中,标准也融入了大量航天技术元素。例如,鼓励采用航天育种技术,选用太空搭载培养的优质高营养作物品种或菌种,从种源上提高农产品的功能价值;又如,倡导应用卫星定位和遥感技术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灾害监测,实现精细化耕作和病虫害绿色防控。
“宇航级食品标准的实施,促使企业在基础建设、管理水平、质量控制以及产品品质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研究员、总经理助理兼分析检测中心主任崔亚娟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采用这一标准,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将得到显著提升。
作为该标准的参与者和践行者,圣迪乐将航天技术与农业产业相融合,为推动中国蛋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圣迪乐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围绕航天生态农产品的标准与应用,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
圣迪乐产品中心总监齐莎日娜回忆道,“合作初期,双方就确立了‘用航天科技重塑蛋品品质’的清晰目标。我们持续开创的领先技术已成为《航天生态农产品通用技术要求》团体标准的重要支撑。”此外,圣迪乐还通过“航天级营养联合实验室”,将航天育种、卫星遥感监测技术等前沿航天科技融入生态农业的各个环节,确保每一枚鸡蛋都符合航天级品质要求。
当天,中国航天基金会理事长吴志坚与铁骑力士副总裁、圣迪乐总裁邓兴亮共同签署了续约协议,并授予圣迪乐“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牌匾。吴志坚表示:“中国航天基金会与圣迪乐的成功续约,标志着双方在资源整合、协同发展上迈入新阶段。未来将深化合作,践行航天精神,推动健康生活理念普及,为全民健康谋福祉。”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