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和娃聊天,他突然冒出的一句话,像根小刺扎在我心里,让我琢磨了好久:“妈妈,我不喜欢爸爸,爸爸好凶,老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我很害怕。”
其实在带娃路上,我和孩子爸一直默认 “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 的模式。尤其娃是男孩,我们总觉得爸爸严厉点,能教会他坚强、有担当,可没想到,这份 “严” 竟成了孩子的负担,让他对爸爸满是抵触。
之后我和孩子爸开始认真反思:到底娃喜欢怎样的爸爸?直到翻到《父亲》杂志的内容,我们才恍然大悟 —— 原来我们都想错了。比起 “严肃、说一不二” 的爸爸,孩子更渴望一个 “懂他” 的爸爸。杂志里提到,孩子心中的爸爸形象或许千差万别,但核心诉求始终一致:希望爸爸能多给一点理解、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多给一些认可。
这份结论,也被儿童心理学研究印证。美国儿童教育学家戴维・谢弗在《儿童发展》中明确说:“父亲的积极参与,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情绪稳定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而这份 “积极参与”,从来不是靠严厉说教,恰恰藏在 “倾听、陪伴、认可” 这三件不起眼的小事里。
1. 愿意听我说话,而不是总急着教训我
孩子的世界里,藏着太多我们觉得 “幼稚” 的想法:为什么蚂蚁要排队走?天上的云能不能摸一摸?可对他来说,这些都是郑重其事的疑问。他期待的爸爸,是能蹲下来,眼睛平视着他,认真听他把话说完的人,而不是刚开口就被打断,被贴上 “这都不懂” 的标签,然后迎来一堆大道理。
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说的:“倾听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被倾听的感觉,就是被爱的感觉。” 对孩子来说,爸爸肯花时间听他絮叨,比讲一百句道理都管用 —— 因为这代表着 “爸爸在乎我想什么”。
2. 愿意陪我玩,而不是总抱着手机
孩子心里的 “陪伴”,从来不是 “爸爸坐在我旁边就行”。他希望爸爸能放下手机,弯下膝盖,陪他趴在地上搭积木,想象那些小块块是城堡的城墙;陪他追着蝴蝶跑,听他兴奋地喊 “爸爸你看,蝴蝶飞到花丛里啦”;哪怕只是陪他玩一局幼稚的 “石头剪刀布”,他也会觉得特别开心。
在孩子眼里,爸爸不该是高高在上的 “权威”,而是能和他一起疯、一起闹,站在他的视角探索世界的 “大玩伴”。这种 “沉浸式陪伴”,比任何物质礼物都更能拉近距离。
3. 愿意夸我,而不是总拿我和别人比
“你看隔壁小明,每次都考满分”“楼下浩浩比你乖多了”,这些话我们可能随口一说,想激励孩子,可在他听来,却是 “爸爸觉得我不够好”。孩子多希望爸爸能看见他的努力:哪怕他只考了 80 分,但比上次进步了;哪怕他搭的积木歪歪扭扭,但他坚持搭完了。
一句简单的 “你这次比上次认真,爸爸为你开心”“你搭的积木很有创意”,就能让孩子眼里发光。爸爸的 “看见”,是孩子自信心的底气,也是他敢于尝试的勇气。
写在最后:做孩子喜欢的爸爸,其实不难
孩子爸了解这些后,也慢慢做了调整:不再动不动发脾气,而是耐着性子听娃讲 “蚂蚁的故事”;每天抽半小时放下手机,陪娃玩他最爱的玩具;娃有小进步时,第一时间夸他 “你真棒”。
慢慢的,变化真的发生了。现在娃会主动拉着爸爸的手说 “爸爸陪我玩”,睡前还会跟爸爸说 “我喜欢爸爸”。
其实孩子想要的真不多:放下家长的架子,蹲下来走进他的世界,用他喜欢的方式爱他。这样的爸爸,怎么会不被孩子喜欢呢?
愿我们都能和孩子一起,在爱与理解里慢慢成长,共勉~
更新时间:2025-10-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