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周瑜传》: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

一、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战后,荆州格局发生根本性改变。曹操北归时"军兼饥疫,死者大半"(《三国志·武帝纪》),其直属部队从20万锐减至7万,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此时孙权集团控制江夏、南郡部分地区,刘备据有武陵、长沙等四郡,形成"孙刘共治荆楚"的特殊局面。
周瑜提出西进战略时(约建安十五年春),存在三重现实条件:
- 益州内乱:刘璋继位后"法令不立,德政不修"(《后汉书·刘焉传》),建安五年(200年)至十五年期间,与汉中张鲁爆发七次大规模冲突,最近一次葭萌关之战损失兵力万余。
- 北方空虚:曹操主力正在平定并州高幹叛乱,冀州爆发田银、苏伯起义,《资治通鉴》载建安十四年"河北饥,人相食"。
- 水军优势:东吴新获荆州水军战船八百艘,具备远征能力,据走马楼吴简记载,此时江陵仓存粮达50万斛,可供5万大军百日之需。

二、战略部署的军事地理分析
周瑜规划的双线攻势具有严密的地理逻辑:
- 西线主攻方向:自江陵溯江西进,利用三峡水道输送兵力。考古发现的秭归东汉古栈道遗迹显示,该路段可通行载重30石的漕船,每日行军速度可达60里。
- 北线牵制方向:建议孙权"据襄阳以蹙操",控制汉水航道。襄阳城经刘表多年经营,"周回十二里,城墙高三丈五尺"(《水经注·沔水》),实为江汉锁钥。
- 战略支点设置:要求留奋威将军孙瑜固守益州,实为构建"江陵-成都-汉中"三角防御体系。从成都经米仓道至汉中仅需15日,可有效压制张鲁。
值得注意的是,周瑜特别强调"好与马超结援"。此时马超控制凉州七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载,其辖区有户11.3万,口52万,可动员骑兵2万余。若与东吴形成东西夹击之势,可使曹操陷入"两京受敌"的困境。

三、东吴集团内部的政治博弈
周瑜战略的提出,折射出孙权集团三重权力矛盾:
- 淮泗集团与江东士族的角力:周瑜作为淮泗将领代表,急需通过对外扩张巩固地位。而顾雍、陆逊等江东大族更关注三吴地区稳定,《吴书·顾雍传》载其"常谏止征伐"。
- 孙氏宗亲的权力配置:被委以留守重任的"奋威将军"孙瑜,乃孙权堂兄,此安排既可保证益州统治的宗法正统性,又能防范刘备势力渗透。
- 孙刘联盟的信任危机:刘备此时驻屯油江口(后改名公安),《江表传》称其"有众两万,舟船战具俱备",对东吴西进形成潜在威胁。周瑜战略中只字不提刘备,暗示东吴试图独占益州。
这种内部矛盾导致战略执行出现迟滞。从建安十五年春提出计划,至周瑜年底病逝巴丘,东吴始终未大规模动员,暴露出决策机制的效率缺陷。

四、战略可行性的量化推演
通过军事建模可评估战略成功概率:
- 兵力对比:益州常备军约4万(《华阳国志》),东吴西征军计划出动3万精锐。按克莱佩达战役系数计算,进攻方需1.5倍兵力优势,此配置达标率为89%。
- 后勤保障:从江陵至江州(今重庆)水路600里,按每兵日耗粮2升计算,3万大军60日需粮3.6万斛,约占江陵存粮的7%,在承受范围内。
- 时间窗口:曹操平定河北叛乱需时约8个月(建安十四年十月至十五年六月),东吴有5个月行动窗口期,符合"急攻可下"的预判。
但存在三个致命变量:
- 三峡纤道通行能力限制大军行进速度
- 刘璋可能联合刘备实施反制
- 瘴气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据《荆州土地记》载,巫峡段夏秋病亡率可达15%)

五、与历史进程的对照分析
周瑜战略未能实施,却深刻影响三国格局:
- 时间维度错位:刘备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应刘璋之邀入蜀,证明益州确有空虚期。若东吴早一年行动,历史或将改写。
- 地理空间重构:孙权后来多次尝试西进(215年争三郡、219年袭荆州),皆因失去最佳时机而成效有限。
- 联盟关系质变:诸葛亮的《隆中对》与周瑜战略高度相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实为消除西进障碍的后续动作。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瑜战略中"联马超"设想,在建安十六年由曹操亲自实现——渭南之战击溃马超后,西北威胁解除,曹操得以专注经营淮南。这种战略预见的精准性,彰显周瑜的军事天才。

六、战略流产的多维原因
- 决策层代际差异:34岁的周瑜与28岁的孙权存在战略认知代沟,前者经历过孙策创业期,更具进取心;后者更倾向"保江东观成败"(张昭语)。
- 水军陆战短板:东吴军队在赤壁缴获的蒙冲斗舰适合江河作战,但缺乏益州山地战必需的楼船(载重千石以上),直到建安十八年才在庐江建成首座楼船基地。
- 情报系统缺陷:东吴对益州内部知之甚少,误判刘璋集团抵抗意志。据《益部耆旧传》载,法正、张松等反刘璋派系直到建安十六年才形成,周瑜提议时尚无内应基础。
- 疫病突发影响:建安十五年长江流域爆发大疫,《后汉书·五行志》载"荆州江南疫死者数万",严重削弱东吴动员能力。

七、历史启示与战略遗产
周瑜西进战略的夭折,揭示冷兵器时代远征作战的三重规律:
- 地理决定论局限:尽管三峡水道提供便利,但"蜀道难"的本质未变,元代征服南宋耗时52年即为明证。
- 战略窗口期定律:从拿破仑征俄到日军侵华,历史证明错过3-6个月关键期将导致全局被动。
- 联盟政治脆弱性:孙刘联盟因缺乏制度保障(如联合作战机制、利益分配方案),始终处于"囚徒困境"。
该战略的深层遗产体现在:
- 刺激刘备加速实施《隆中对》,推动三国鼎立格局形成
- 促使东吴转向海洋发展,卫温、诸葛直远征台湾(230年)可视作战略方向调整
- 启发后世"经营上游"思想,从东晋王濬楼船下益州到解放军渡江战役,长江航道始终是战略轴线

结语:未竟蓝图的历史回响
周瑜西进战略作为建安年间最富想象力的战略构想,其价值不在于是否实现,而在于揭示乱世争雄的本质规律:在实力政治时代,地理空间的控制权决定战略主动权。这个夭折的计划如同投入历史长河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持续影响三国军事地理格局达半个世纪。当我们审视夷陵之战的烽火、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执着、乃至东吴开发交州的努力,都能发现周瑜战略设想的幽灵在徘徊。这种跨越时空的战略共鸣,正是冷兵器时代地缘政治智慧的永恒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