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自称国货之光的白象,如今大面积塌房?
最近白象被曝在包装上玩“擦边”套路,名字写着“多半袋面”,以为是真多了半袋面,实际上“多半”只是商标。
这波操作,和“三德子土”鸡蛋有得一比。新华社、人民网等官媒纷纷下场,网友也纷纷怒喷,微博话题阅读量上了4.6亿。
靠着拒绝外资入股、吸纳残疾人就业等行动,白象给自己立了一个“国货之光”的人设,怎么开始玩这种把戏?
核心原因还是流量见顶,利润压力上来了。
更早一些时候,白象被曝光压迫经销商,线上购买的到手价,和线下渠道进货的成本价一个样,甚至更低,不少经销商只能亏着本卖。
真所谓上岸第一剑,先斩经销商。
商标上耍心机、渠道策略混乱,白象何时变得这么抽象?它的经营出了什么问题?对于方便面赛道,有哪些教训和启发?

被喷的“多半”牌方便面 来源:网络
事件始末:商标争议引发信任危机
争议爆发
2025 年 6 月,多名消费者发现白象 “多半袋面”“多半桶面” 包装上的 “多半” 实为注册商标,而实际面饼克重仅比普通款多 25 克(如普通款 85 克,“多半” 款 110 克),增幅约 29%-41%,远未达到消费者对 “多半”(即增量 50% 以上)的常规理解。包装上 “大分量,倍满足” 的标语与角落小字标注的 “‘多半’是注册商标” 形成鲜明对比,被质疑 “玩文字游戏”,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榜首,阅读量超 4.6 亿。

官方回应与整改
- 初步辩解:白象客服最初坚称 “产品克重标注清晰”,强调 “多半” 是商标且以原 60 克 / 70 克面饼为基准,但这一解释被消费者视为 “甩锅”。
- 公开道歉:6 月 4 日,白象发布声明致歉,承诺调整包装;6 月 6 日进一步宣布将 “多半” 系列更名为 “面饼 120 克”“面饼 110 克”,并于当月停产原包装产品,终止使用争议名称。
- 产品迭代:6 月 29 日,白象推出 “面饼 120 克” 新品,包装正面直接标注克重,取消模糊营销话术,被媒体评价为 “危机公关教科书级案例”。

事件本质
这一争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品牌过度依赖营销话术、忽视消费者核心诉求的集中爆发。从早期 “加量不加价” 的 “多半袋” 宣传,到此次商标注册的系统性布局(2018-2021 年申请 “多半”“多半袋” 等商标),白象被指长期利用文字游戏制造 “超值感”,最终触碰消费者信任底线。

影响分析:声誉冲击与潜在危机
品牌形象受损
- 信任透支:白象此前凭借 “国货之光”“雇佣残障员工” 等正面标签积累的公众好感度大幅下滑。有消费者表示 “把我们当韭菜”,甚至发起 “下架白象产品” 的抵制行动。
- 行业标杆崩塌:事件引发媒体对 “商标擦边” 现象的集体反思,白象从 “良心企业” 沦为 “套路玩家”,其危机处理虽快,但短期内难以完全修复声誉。
市场表现承压
- 销售波动:尽管白象 2024 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并超越统一成为行业第二,但事件后线下经销商因利润压缩出现甩货现象,部分超市下架相关产品,线上销量亦受冲击。
- 渠道失衡加剧:白象长期依赖线上渠道(2024 年抖音食品饮料品牌销售榜第 7),但线下终端渗透不足的问题因事件进一步暴露,经销商信心受挫可能影响长期市场布局。
法律与合规风险
- 监管介入:律师指出,白象包装设计可能违反《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涉嫌虚假宣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已启动调查。
- 商标风险:“多半” 商标存在被无效的可能,且类似 “千禾 0”“壹号土” 等案例显示,监管层对擦边商标的审查趋严,白象需警惕后续法律纠纷。
未来发展:破局路径与战略调整
信任重建:从流量依赖到价值回归
- 透明化沟通:“面饼 120 克” 的命名革新值得肯定,但需进一步强化产品信息披露,例如在包装显著位置标注与普通款的克重对比,避免消费者误判。
- 品质为本:针对此前频发的品控问题(如金属异物、发霉面饼),需加大供应链管控力度,引入第三方检测并公开结果,重塑 “质量可靠” 的品牌认知。
- 公益协同:延续雇佣残障员工、灾后捐赠等社会责任,但需避免过度营销,将公益行动与产品品质深度绑定,例如推出 “公益联名款” 并公开捐赠明细。
渠道优化:线上线下协同发力
- 线下补短板:2025 年前四个月白象渠道网点增长显著,但需解决终端渗透不均问题。可借鉴康师傅 “500 万网点” 模式,通过经销商赋能(如人员支持、毛利优化)加速下沉市场覆盖。
- 线上再升级:巩固抖音、天猫等平台优势,探索直播电商新玩法,例如邀请厨师现场演示 “面饼 120 克” 的烹饪场景,强化产品实用性认知。
产品创新:从跟风模仿到技术引领
- 健康化转型:依托骨汤技术优势(如三段萃取、低温浓缩工艺),推出低钠、高纤维的健康产品线,例如 “轻养系列”,满足 Z 世代对 “方便 + 营养” 的需求白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 差异化突围:在口味创新上避免简单模仿(如 “红烧面” 被指抄袭康师傅),可借鉴 “香菜面”“折耳根面” 的成功经验,挖掘地方特色风味,打造专属记忆点。
- 标准化输出:主导制定《杂粮挂面》等团体标准,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话语权,例如通过 “五谷维养” 系列推动主食健康化变革。
组织革新:从粗放扩张到精细管理
- 供应链升级:引入 AI 视觉检测、区块链溯源等技术,提升生产自动化水平,降低人为失误导致的品控风险。
- 人才结构优化:针对 “技术型厨师”“数字菜谱设计师” 等新兴岗位,建立专项培训体系,同时加强与高校合作,储备食品科学、数据分析等领域人才。
- 内部协同提效:打破部门壁垒,建立 “用户反馈 - 研发 - 生产 - 市场” 的快速响应机制,例如将社交媒体评论直接纳入产品改进流程。
行业启示:白象危机的镜鉴价值
白象事件揭示了食品行业的深层矛盾:在存量竞争中,短期流量红利与长期品牌价值如何平衡? 其教训与经验对行业具有三重启示:
- 营销底线不可突破:擦边商标、模糊宣传虽能短期刺激销量,但终将透支信任。品牌需回归 “产品即广告” 的本质,例如日清 “合味道” 以杯装设计开创品类,而非依赖话术包装。
- 技术护城河是生存根本:康师傅、统一的龙头地位源于对口味、工艺的持续投入,白象需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费用率不足 1%),例如开发非油炸面饼的保鲜技术,应对健康化趋势。
- 渠道深度决定天花板:今麦郎通过 “农村包围城市” 策略稳坐第四,白象需避免重蹈 “线上强、线下弱” 的覆辙,通过经销商共赢机制(如灵活配货、区域保护)构建渠道壁垒。
结语
白象的 “塌房” 既是危机,也是转型契机。其能否从 “流量网红” 蜕变为 “百年品牌”,取决于能否在三个层面实现突破:一是以透明化重建信任,二是以技术创新重塑产品力,三是以渠道深耕夯实基本盘。正如其在 “面饼 120 克” 包装上用数字替代文字游戏,未来的白象需要用实实在在的品质提升,而非投机取巧的营销手段,赢得消费者的长期青睐。在方便面行业新旧势力交锋的关键期,白象的选择将不仅影响自身命运,更可能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