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旭集团,一个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的大型高科技企业,被甩出一张17亿的天价罚单!
违法募集资金上百亿,虚增利润、虚增收入,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
“不忘初心,实业报国”的口号居然成了笑话!
从2015年起,东旭集团在短短4年间就累计虚增收入478.25亿元,虚增利润130.01亿元,虚增货币资金447.9亿元。
其造假规模之大,远超当年的康美药业,创下了新的历史记录。
金额如此之大的财务造假,其手法更是花样百出。
东旭集团有多达55家关联公司,通过与这些公司进行虚假交易,虚增收入和利润。
比如东旭集团与其中一个关联公司进行交易,实际货物可能都不存在,他们就在账上虚增了收入。
这样在多个公司间转手交易,收入就能成倍增加。
他们借此让公司的账面更好看,以获取更多的投资,然而实质上就是无中生有,欺骗大众罢了。
除此之外,为了填平虚增收入的坑,他们甚至不惜联合银行伪造资金流水。
明明就是一个小企业,却让他们用泡沫硬生生地膨胀了10倍不止。
这场造假盛宴更是不仅局限于收入和利润。
2017年到2018年间,东旭光电不顾行业规定,以欺骗行为发行股票,募集资金超110亿元。
16万投资者的资产被套牢,大家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更可气的是,东旭集团还非法挪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资金共计169.59亿元,并通过财务公司向海外转移资金。
随后东旭蓝天就对外声称因经营困难倒闭,钱就这么不知所踪了。
为了掩盖他们的非法财务行为,作为上市公司的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不按时披露企业年报。
这让很多投资者对他们的财务状况不清不楚,直到看到他们的股票一落千丈,才悔之晚矣。
他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搞钱。
可为什么他们如此顺利呢?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审计部门和权力机构的监管不到位。
2019年11月,东旭光电的债券到期,然而其账面上的资产却不足以支付给投资者。
可奇怪的是,在不久前的公司债券风险评级中,东旭光电被给予AA+评级,违约毫无征兆。
另外,东旭集团的审计机构大华会计所,对其伪造合同、虚假交易、甚至是银行流水的真实性都不曾质疑。
每年的审计报告上都毫无问题。
更有某农商银行配合其伪造数十亿的银行存款。
本该是最真实的地方,却被资本所裹挟。
另一方面就是东旭集团懂得营销自己。
刚出道的东旭集团可谓是行业里的一颗新星,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还曾获得了3600余项国家专利。
之后,他们以爱国民族企业的形象对外宣称,要破解产业“卡脖子”难题,保障国家战略产业安全。
东旭集团“有担当”的民族企业形象就此刻在了大众心里。
2019年东旭集团债务违约,此时它的超强舆论控制能力和危机公关能力又得到了发挥。
东旭集团有组织的在网络上控评,删除对自己负面影响的言论。
如“李兆廷通过多重路径向海外转移巨额资金”的帖子就被删掉。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向地震、水灾地区捐款捐物。
通过这些巧妙的营销策略,使许多投资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纷纷将资金投入到了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企业中。
而最终的结果却是16万投资者平均每人损失资金23万元,这相当于普通家庭几年的收入了。
3月28日,河北证监会对东旭光电及其股东东旭集团的一纸行政处罚单,为我们揭开了这场长达10年的财务造假。
那么投资者的钱还能追回来吗?
东旭集团通过关联交易,分别占用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高达45.64%和70.23%的净资产。
东旭光电在退市前,市值蒸发超过800亿元;东旭蓝天的股价更是从12.5元暴跌至0.4元。
这种“掏空”行为直接导致两家公司连续亏损,想要追回资金绝非易事。
但值得庆幸的是,不少股民已雇佣律师团队提起诉讼,石家庄、深圳等地的法院已受理案件。
这势必是一场持久战。
除了对个人投资者的影响外,这场财务造假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更是巨大的。
由于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面临清算,许多货款已经无力支付。
与其有交易来往的中小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走向破产的边缘。
历经此事,不少投资者对科技类民族企业的信任感也逐渐降低。
针对东旭集团的违法行为,李兆廷等43名责任主体合计被罚款17亿元。
对其中19名主要责任人员采取五年以上直至终身禁止进入证券市场的措施。
这不仅是对东旭集团的一次严厉打击,更是对整个资本市场的一次深刻警醒。
它告诉我们,无论企业规模多大、口号多响亮,一旦触碰法律红线,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