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个犹太人,定居河南逾千年,为啥至今养不熟?排队入以色列籍

4000犹太人,定居河南逾千年,为啥至今“养不熟”?排队入以色列籍

说起河南开封的犹太人,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挺特别的故事。大约一千多年前,这群人通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原,落脚在开封,繁衍生息了上千年。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经商、结婚生子,按理说早就该融入当地了吧?可事实是,他们的后代到现在还被一些人觉得“养不熟”,甚至还有不少人排着队申请以色列国籍。

一、开封犹太人是谁?从哪来?

开封犹太人的故事得从宋朝说起。那时候,开封是北宋的都城,经济发达,商贸繁荣,丝绸之路把东西方连了起来。

据史料推测,大约在10到12世纪,一批犹太商人从波斯(今伊朗一带)或者更远的西亚地区,沿着这条商路东迁,最后到了开封。

他们不是随便路过,而是带着家人、货物和信仰,打算在这儿扎根。

这群人数量不多,估计也就几百到一千人,民间传说有“4000犹太人”的说法,但其实没那么多,可能是夸张了。

他们刚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宗教——犹太教,还有独特的经商技能,比如纺织、染布、香料贸易。

宋朝政府对他们挺宽容,还赐了土地,让他们在开封南城安家。后来,他们建了会堂(也就是犹太教堂),开始了在中国的生活。

到了明朝,他们的身份更明确了。明太祖朱元璋给这群人定了八个汉姓:艾、石、高、甘、金、李、张、赵,方便管理。

这八个姓的后代,就是今天开封犹太人的主体。到清朝,他们的社区还挺有规模,会堂修了好几次,最鼎盛的时候能容纳几百人祈祷。

可到了清末民初,社区慢慢不行了。1642年开封大洪水把会堂冲毁,很多人死了,元气大伤。

后来经济下滑,加上社会动荡,到19世纪中叶,会堂彻底废弃,连石头都被卖了。再往后,20世纪初,他们基本跟汉族没啥区别了,外人看不出来谁是犹太后裔。

二、为啥说他们“养不熟”?

“养不熟”这词儿听着有点刺耳,但在这儿不是贬义,就是说开封犹太人虽然在中国活了千年,却没完全融进主流社会,总有点“外人”的感觉。为啥会这样?主要有几个原因。

1. 宗教信仰太硬核,生活方式跟别人不一样

犹太教是个很讲究规矩的宗教,跟中原的儒家、道家、佛教都不一样。核心有几条:一是安息日,从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不能干活,要祈祷、休息;

二是饮食禁忌,不吃猪肉,还得按特定方式宰杀牲畜;三是崇拜一神,不拜祖先、不信多神。这几条在古代中国可不好混。

比如,安息日这规矩,周围的汉族人压根儿没这概念,人家周六还照常干活,他们却停工祈祷,显得挺另类。

饮食上,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大头,他们不吃,还得挑筋(所以叫“挑筋教”),这在饭桌上也挺格格不入。信仰上,汉族讲究祭祖,他们不参与,邻里关系就有点疏远。

这些习惯让他们跟周围的人总隔着一层。哪怕到了明清,很多人娶了汉族媳妇,孩子也上汉族私塾,但家里还守着这些规矩,信仰没丢,生活方式也没完全变。

2. 社区抱团,内部有组织

开封犹太人不是散兵游勇,他们有自己的社区,会堂就是核心。会堂不光是祈祷的地方,还是学校、社交中心。

小孩在这儿学希伯来文,大人讨论生意和宗教。社区还有领袖,叫“满拉”(可能是希伯来语“尊敬的”音译),负责管事儿、传教。

这种组织让他们的文化不容易散。比如,1163年建的第一座会堂,成了社区的象征,后来洪水毁了又重建,一直撑到19世纪。

这种抱团的劲儿,让他们在外部压力下还能保住点传统,哪怕周围全是汉族,他们也没完全被“同化”。

3. 外来身份,别人老觉得他们不一样

虽然他们学汉语、做生意、娶本地媳妇,但外人还是觉得他们是“外来户”。

宋朝时叫他们“朱墨客”(可能是“犹太”的音译)或者“挑筋教”,明朝定了姓氏后,官方档案里也标着“犹太族”。这种标签一贴上,就不容易撕掉。

通婚是挺常见的,但没彻底抹掉他们的身份。很多家庭口口相传,说自己祖上是犹太人,有怪节日、不吃猪肉的故事。

这些记忆一代代下来,让他们心理上总觉得自己跟别人有点不一样。

三、同化了又没完全同化,咋回事?

到清末民初,开封犹太人其实已经很“汉化”了。会堂没了,希伯来文没人会写了,外观上跟汉族没区别,连姓氏都是汉族的。

可为啥还有人说他们“养不熟”?因为同化是个表面事儿,骨子里那点认同感没丢。

1. 表面上汉化了

清朝以后,他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像汉族。洪水毁了会堂,经济也不行,很多家庭改信了伊斯兰教或者干脆没信仰了。

到20世纪初,连安息日、逾越节这些节日都没人守了。1914年,会堂遗址被外国人买走,后来变成了医院,社区彻底散了。

那时候,犹太后裔跟汉族没啥两样,说河南话,吃中原菜,过年贴春联,外人根本看不出区别。

学者估计,到1950年代,开封还有500到1000人带点犹太血统,但没人公开承认了。

2. 骨子里那点认同还在

虽然表面上融入了,但有些家庭还记得自己是犹太后裔。比如,有的老人会说,小时候家里周五要点蜡烛,或者不吃猪肉的习惯是从祖上传下来的。

这些模糊的记忆,就像根埋在土里,没露出来但也没死。

到了1980年代,中国开放后,国际学者和犹太组织来了,他们一查DNA,还真发现开封有些人的基因跟犹太人有联系。

这一下,很多后裔觉得自己“祖上阔过”,那点认同感又被唤醒了。

四、为啥现在排队入以色列籍?

21世纪后,开封犹太人里突然冒出一股热潮,好些人想去以色列,甚至申请国籍。这可不是心血来潮,背后有现实原因。

1. 身份被重新挖出来

1980年代,DNA技术发达了,学者跑来开封一测,发现不少人的Y染色体跟中东犹太人有相似点。这消息一传开,很多后裔觉得自己不是普通汉族,而是“失落的犹太部落”。

加上网络发达,他们一搜历史,发现祖先那么牛,信仰那么特别,心里那根弦就动了。

比如,有人翻出家谱,或者听老人讲故事,知道自己家以前有点“不一样”的习惯。这让他们觉得自己跟以色列有联系,想去看看“根”在哪儿。

2. 犹太组织推了一把

从1980年代起,国际犹太组织开始关注开封犹太人。像Shavei Israel、Sino-Judaic Institute这些团体,派人来教希伯来语、讲犹太教义,还送书、送资料。

他们还帮人移民,管吃管住,甚至出钱让人去以色列学皈依课程。

她们先在耶路撒冷学一年,皈依犹太教,然后拿公民身份。这些组织的支持,等于给开封犹太人开了个窗口,让他们能合法“回归”。

3. 想找个归属感

活在中国千年,他们的后代其实挺纠结的。表面上是汉族,可心里总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到了现代社会,有人觉得与其在这儿当个普通人,不如去以色列找个“家”。

在那儿,他们能光明正大过安息日、吃 Kosher 食物,融入全球犹太社区。

比如,有人在以色列找到工作,教中文或者干别的,生活挺稳定。节日还能跟当地人一起庆祝,那种归属感是在中国找不到的。

4. 以色列回归法给机会

以色列有个《回归法》,1950年定的,说只要是犹太人或者有犹太血统的后代,就能移民拿国籍。

开封犹太人虽然同化了,但DNA和历史能证明他们有这根源。虽然得先皈依(因为他们好几代没守教规了),但这法律还是给了他们一条路。

2015年后,中国管宗教活动严了,开封本地不让公开聚会,连犹太历史标志都被拆了。这时候,以色列就成了个更现实的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标签:历史   以色列   河南   犹太人   千年   犹太   汉族   会堂   中国   犹太教   安息日   后裔   社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