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湖南两地公布的最新财政数据,引发舆论关注——
其一,张家界推行市内公务“零接待”,今年前7月所有乡镇接待费仅2100元,同比下降99.95%;
其二,郴州实行开发区改革,管理机构由15个减少到11个,精简27%;管委会内设机构由80个减少到41个,精简49%。
无论是“勒紧裤腰带”还是砸碎“铁饭碗”,目的都是降低财政负担。随着税收收入减少、卖地收入缩水,张家界、郴州等四五线小城,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减开支。
-01-
张家界税收收入连降3年
郴州非税收入4年增幅超55%
郴州和张家界,在湖南全省经济版图中,大概处于什么位置?
从2024年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郴州经济总量3327.8亿元、常住人口457.8万人,处于湖南中游;张家界经济总量654.4亿元、常住人口148.7万人,处于垫底位置。它们的人均GDP、人均收入、消费、外贸、财政等主要指标,也基本保持同等水平。
张家界的政府“钱袋子”,可以说是湖南最瘪的一个。2024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6.7亿,其中税收收入22.5亿,都是全省垫底;同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0.6亿,财政自给率全省最低。
近年张家界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长低迷,均不及2019年水平。其中税收收入更是已经连降3年,从2021年的24.9亿降至2024年的22.5亿。非税收入倒是连涨4年,从2020年的10.2亿增加到2024年的14.2亿,增幅达到40%。
张家界是典型的旅游城市,去年三次产业结构14.4:12.8:72.8,三产占比全省最高,是绝对的经济支柱。但全市最大的旅游集团——张家界旅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业绩却不理想,5年累计亏损超13亿,屡次被“嘲”上热搜。
相比之下,郴州的“钱袋子”要更鼓,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3.4亿,其中税收收入129.9亿,分列全省第五、第二位。但仔细梳理郴州近年财政收入可以发现,税收收入已经由增转降,非税收入倒是持续快速增长,4年增幅高达56%。
所谓非税收入,主要包括罚没收入、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它的增长是一柄双刃剑,一面体现财政体系的灵活性,可以快速补充财政缺口;一面也隐含经济压力和管理挑战,不能过度依赖。
-02-
张家界政府性基金收入2年缩水87%
郴州3年下滑32%
除了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地方财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它的主要来源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卖地收入。
近年全国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大部分城市的卖地收入都出现不同程度缩水。张家界也不例外,且缩水速度极快。
2024年,张家界政府性基金收入8.8亿,较2023年下降47%,较2022年下降87%。卖地收入曾是张家界地方财政的有力补充,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倍以上,如今却不足1/4。
这与张家界楼市的表现息息相关。根据安居客数据,2020年上半年,张家界房价一度攀上7000元/㎡,此后接连下滑,今年上半年一度跌至5893元/㎡,降幅达到17%。张家界房地产协会曾在2021年11月发布限跌倡议:不得低于备案价格的80%。
郴州的情况要比张家界好一点点。2024年,郴州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36亿,同比增长13%;但与2021年的201亿相比,整体也呈下滑趋势,3年下滑了32%。
税收收入减少、卖地收入缩水,对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可谓双重打击。为缓解财政压力,“节衣缩食”就成了必然选项。
-03-
张家界接待费下降90%以上
郴州开发区内设机构精简49%
机构“瘦身”、缩减编制是很多城市的普遍对策。郴州近期发布的“瘦身”答卷,显示其在砸碎“铁饭碗”方面的努力——
全市开发区管理机构由15个精简到11个,精简了27%;全市开发区管委会内设机构由80个精简到41个,精简了49%;开发区编制数由815名精简到680名,减少处级领导职数3名、科级领导职数45名。
张家界实行过人口小县机制改革——武陵源区以旅游建区,常住人口仅有5.9万人。经过改革,武陵源区共设党政机构23个,减少了10个,全区共腾退办公用房面积6600平米,年节省行政运行成本700余万元。
“勒紧裤腰带”是缓解财政压力的又一对策。比如张家界推行市内公务“零接待”,今年1至7月全市所有乡镇接待费仅0.21万元,同比下降99.95%;4个区县直单位接待费13.76万元,同比降93.71%。
《张家界日报》早前报道举例,某镇机关食堂门口张贴收费牌:早、中餐10元/人,租车40元/半天。食堂提供辣椒炒肉、花菜、西红柿蛋汤等六七个家常菜,大家自取碗筷盛好饭菜,随意找张桌子围坐用餐,不到半小时便可结束用餐。
2024年,张家界、郴州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为210.6亿、580.4亿,同比分别增长-5.3%、3.4%,都是2022年以来最低增速。
2025年,张家界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3393.96万,比2024年预算数减少675.48万,压减16.6%。为缓解财政压力、激发社会活力,带头过“紧日子”恐怕不是短期过渡,而将成为地方常态。
更新时间:2025-09-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