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需催生!中国最愿意生孩子的省,根本不用催,连续七年全国第一

催婚催生,大概是当下不少年轻人最耳熟的“关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晚婚晚育已经成了社会常态,专家的“催生锦囊”也隔三差五上热搜,只是常被吐槽不接地气。

但就在这样催不动的大环境里,有一个省份却显得格外另类,那里的年轻人似乎格外愿意生娃,不仅不需要催,还连续七年达到全国出生人口第一。

而这个生育意愿高涨、几乎不需要催的地方,就是广东。这不禁让人好奇,广东的年轻父母们,为何生育意愿如此爆棚?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这里的年轻人更愿意生育呢?

中国最愿意生孩子的省

2025年初,国家育儿补贴政策正式落地,为全国三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提供3600元支持,各地政府还在为提振生育率绞尽脑汁,广东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

在全国人口总量持续下滑的背景下,广东的人口数据却逆势上扬,2024年末全省常住人口达1.278亿,较上年新增74万人,贡献了全国过半的人口增量,新生儿数量更是高达113万,相当于每天有超过3000个新生儿诞生。

这里不仅连续18年蝉联人口第一大省,更创下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破百万的全国独有纪录,生育率高达8.8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自然增长率也保持在3.69‰的稳健水平。

广东人为何这么愿意生孩子?归根结底还是生活中多重压力相对比较小。

广东人为什么愿意生孩子?

作为连续18年在全国人口总量方面独占鳌头的经济强省,广东构建起独特的生育支持生态圈。从省级政策到基层实践,一张覆盖生育全周期的激励网络已然形成。

粤港澳大湾区7.5万亿的经济体量创造了巨大就业池,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超130万人,稳定的收入预期削弱了生养焦虑,尤其对占人口四成的外来务工群体,落户门槛持续降低,增强了定居意愿。

同时均衡的产业布局使不同学历群体都能找到发展空间,东莞电子厂普工与深圳科创企业白领共享相近的生育信心基础。

岭南文化里“多子多福”的老观念,在现代社会没有消失,而是变得更实际、更接地气了。

与《中国生育成本报告》揭示的全国平均68万元养娃成本相比,广东全省5.6万所幼儿园的公立资源降低教育支出,利用密集的城中村改造项目配套托育中心,将平均送托距离缩短至1.5公里。这种特质使生育决策更少受极端焦虑影响。

在东莞万江街道新村社区,二孩家庭可获万元补助,广州南岭村则实行阶梯式奖励,生三孩直接补贴三万元。这种真金白银的激励政策,让广东家庭的生育行为获得了实实在在的价值肯定。

更值得关注的是广东生育支持的普惠性特征,与许多地区侧重补贴二孩、三孩不同,广东不少社区对首胎同样给予补贴。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年轻家庭的生育起步门槛,并精准回应了当代年轻人的现实顾虑,不是不愿生,而是不敢轻易生。

全国2024年出生人口虽实现七年首增但仍处低位,广东3.69‰的自然增长率就显得格外亮眼。

生育意愿的分化本质是区域发展差距的镜像,人口问题不能脱离发展现状单独看待。生育率不仅是数字指标,更是区域吸引力的一大体现,但经济基础只是前提,政策创新才是点燃生育热情的火种。

女性肩膀上的大山

生育意愿与生育成本间的巨大鸿沟,是当前全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就曾揭示了当下社会的现实因素。

中国家庭养育一个孩子至17岁的平均成本达53.8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这个比例几乎是全球最高,地区差异更加惊人,上海、北京的养育成本突破90万元,而即便是相对较低的省份,成本涨幅也普遍超过10%。

报告显示,养育0-4岁幼儿会导致母亲总计减少2106小时有偿工作时间,而父亲的职业时间几乎不受影响,而且每生育一个孩子,女性工资率平均下降12%-17%,远高于欧美国家7%的水平。

托育服务短缺迫使母亲们只能选择弹性工作,很多工作晋升机会都会因为养孩子中断甚至流失,生育成本实际上主要由女性承担。

这种结构性压力,正是许多职场女性想生不敢生的根源。

2025年国家建立起育儿补贴制度:

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每孩每年3600元,至其满3周岁。

虽说首次在全国层面确认了生育的社会价值,但单一经济补贴仍然治标不治本,破解低生育率困局需要重构整个支持系统。

政策维度需要形成三支柱支撑体系,除了现金补贴外,更需住房优惠、税收减免等组合政策,还需要核心是落实男女同等的育产假制度,推动企业接纳弹性工作制,重点发展普惠性托育机构,解绑双职工家庭的育儿压力。

广东部分企业试点育儿工时银行,允许员工累积加班时间兑换育儿假期,这也是当地年强人愿意生孩子的一大重要因素,也为全国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样本。

996工作文化严重挤压了家庭时间,职场还将生育视为女性职业发展的减分项,仅靠政策难以扭转生育意愿,企业应认可员工育儿贡献,公共场所普及母婴设施,社区发展互助育儿网络。

受全国整体生育率下降的影响,2024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较上年锐减509万,小学招生数减少261万,这种断崖式下跌预示着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转变。

这种转变需要教育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改革,一方面可根据学龄人口的变化构建动态预警机制,以师资的柔性流动应对区域差异。

另一方面,学生数量的减少恰为提升教育质量提供了契机。试点小班化教学、发展特色校本课程、加强学生个性化指导,这些曾受规模压力掣肘的改革,如今有了实施空间。

教育转型的核心在于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这种适应不仅缓解了资源错配,更在为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基。

广东蝉联七年第一生育大省,本质是社会支持体系与个体生育意愿的同频共振,伴随着国家育儿补贴的落实,我们更需看见那些未被补贴覆盖的隐性成本,母亲的职业中断、双职工的时间贫困、优质教育的资源焦虑,进而破解这些难题。

生育意愿从来不是靠催生得来,而是用看得见的支持与摸得着的未来共同滋养的结果,广东省为什么能蝉联七年生育第一,也为全国提供了可解题思路。

主要信源

研究:中国养娃到本科毕业平均花费68万元——央广网2024-02-21

梁建章:中国养娃成本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几乎全球最高——钱江晚报2024-02-21

“生三孩奖励50000元,每月还发500元……”当地回应——观察者网2025-04-03

小学生教育费用60万?现代人不再满足于把孩子养大——海报新闻2021-07-16 15:37

113万!广东去年出生人口全国第一,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九派新闻2025-03-26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3

标签:育儿   中国   全国   广东   人口   成本   意愿   生育率   政策   家庭   平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