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30日,澳大利亚Gilmour Space公司在昆士兰州的阿博特角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了首枚国产研制、设计、制造的轨道运载火箭“阋神星”(Eris)。
不幸的是,火箭在点火后23秒,升空后仅仅14秒便发生剧烈偏航,随即坠毁并引发爆炸,未能进入预定轨道!上演了一场典型的首飞失败事故。
令人意外的是,在这场带有浓烈“失败标签”的事件发生后,Gilmour公司却在第一时间发出一份“胜利声明”——他们认为,只要火箭成功离开发射台,就意味着任务已经达到预期。
一次“升空即炸”的发射,却凭“离开发射架”就判定为取得了成功,不得不说,澳大利亚“离地即成功”的套路比“百分比成功”还深!
事实上,这枚名为“Eris”的火箭,寄托了澳大利亚高涨的航天野心。
这款火箭是澳大利亚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支”,由私营公司自主设计、制造,并尝试从本土发射,肩负着该国打破长期以来航天依附地位、实现自主进入太空的战略野望。
该火箭全长25米、起飞质量33吨、采用两级加三级的混合动力运载器。设计目标是将305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500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其运力水平大致等同于中国商业航天公司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运载火箭。
其使用的Sirius系列混合发动机结合了液氧与固体燃料,配合末级的Phoenix液体发动机,原本应该是一次向世界展示澳洲制造能力的“高光时刻”。
然而,现实远比想象残酷得多。
在网络上热议不断的发射视频中可以清楚看到,“Eris”火箭在点火升空后不到两秒便出现了侧滑偏航,随后快速失控坠地,爆炸火光照亮发射场上空。
如此结局,照常理说应被列为典型的“首飞失败”,但Gilmour公司显然并不这么认为。
该公司不仅在声明中强调“全部4台发动机点火成功”,更高调宣称“火箭成功离开发射台,我们感到非常高兴”,甚至对媒体声称“任务达成初衷”。
这种“自行设定成功标准”的逻辑,令人错愕。
更让人疑惑的是,面对火箭爆炸的现实,Gilmour Space的首席执行官亚当·吉尔摩在声明中竟表示“团队安全、数据到手,TestFlight 2已在路上”,仿佛此次发射只是一次无关紧要的“热身”。
但试问,如果中国的长征火箭或SpaceX的猎鹰火箭在首飞中就炸成一团火球,是否也能如此轻松地“自圆其说”?
在当前全球航天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背景下,这种把失败包装成“成果”的话术,显然难以服众。
长期以来,澳洲在航天领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缺乏本国运载能力,其卫星和空间任务严重依赖美欧等国。
但近些年,随着SpaceX的商业成功激发起全球对航天的热情,澳大利亚也开始加速布局本土发射系统,力图摆脱对外依赖,从一个“地面观测国”转变为“太空参与者”。
Eris正是在这种政策激励下,由私营公司Gilmour Space打造的一次“国家级象征”。实际上,Eris火箭首飞如果成功,也确实是澳大利亚迈入“太空俱乐部”的历史性节点。
很可惜,澳大利亚木这枚火箭的进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原计划5月就进行的首飞,因技术可靠性与流程管理方面仍存在严重问题一再延期,直到7月30日才正式点火。
而且该火箭在设计上还采用了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混合推进”模式,即使用固体燃料作为主燃料,配合液体氧化剂进行燃烧。
此类设计虽然在理论上具备推力可控、结构简化、成本下降等优势,但在工程实践中却存在点火控制难、燃烧效率波动大、复用性差等问题。
因此,从一开始,Eris就面临着巨大的工程验证压力。
这次澳大利亚火箭14秒就爆炸的事故,被外媒曝光、在航天圈引发关注时,我国互联网上却几乎没什么热度。
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中国火箭每发必中、任务完成如常的节奏。一年五六十次的发射频率,不但稳定、还越来越密集。
尤其是长征系列火箭接连“满分交卷”,以至于人们渐渐误判了火箭发射的难度——直到看到澳大利亚的火箭刚离开发射架就炸了,才猛然意识到:原来航天发射根本不是理所当然的事。
我们早已见惯了“嫦娥奔月”、“天舟送货”、“北斗组网”、“一箭多星”。我们见过返回舱精确落点,见过火箭残骸回收、海上平台发射、在轨加油、太空行走、月壤采样。
时间长了,我们反而失去了对“技术奇迹”的敬畏。有人看到火箭爆炸的新闻第一反应不是惋惜,而是讽刺:“就这?我们三十年前就能发。”
事实上呢?一次轨道级火箭的发射,需要整合上百项系统工程,涉及推进、结构、热控、导航、控制、遥测、安全等一整套复杂流程。
从火箭研发、试验、总装,到发射窗口选择、气象监测、地面指令、发动机点火,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做到万无一失,才能达到长征系列火箭发射500多次,成功率近乎100%的成绩。
澳大利亚火箭首飞失败,让我们明白,航天事业并非“只要有钱就能搞”。
近年澳大利亚出台了一系列航天产业扶持政策,建立航天局,开放火箭试飞场地,也逐步吸纳了不少在NASA、ESA工作过的归国技术骨干。
从地理位置上看,澳洲拥有南半球少有的发射窗口资源,尤其适合极轨与太阳同步轨道任务——可以说,澳大利亚从硬件到人力已经做好起步准备。
但是,Eris火箭此次失败,无论官方如何包装,其核心问题都无法回避。如果澳大利亚还停留在“点火就算成功”的阶段,不能主动承认失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未来想真正参与全球航天竞争,简直比登天还难!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前,科研人员吃住在山沟里,一个电焊接头都要反复打磨;长征三号乙火箭在1996年首飞失利,撞山爆炸,之后进行了彻底的安全设计整改才赢得信任。
哪怕是如今已经“日常化”的长征五号系列,也经历了发射346秒,发动机提前熄火,火箭发射失败的经历,才最终步入“百发百中”的行列。
火箭发射是国家工业能力的象征,是制造业体系、材料科学、动力工程、系统工程、软件控制等多学科、多层级的集中体现。
也许,这才是Eris火箭那14秒飞行留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世界上没有“理所当然”的发射,中国航天之所以让你习以为常,是因为太不寻常。
更新时间:2025-08-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