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开元寺:一座古寺藏尽千年海丝风华,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

上次福建打卡古建之旅本来计划了泉州,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失之交臂。2025年的国庆节终于安排好时间及行程。说走就走的旅程随即展开。

此次行程的第一站:开元寺。我们的参观顺序是:紫云屏~山门~东塔~西塔~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弘一法师纪念馆。南门进,南门出。

开元寺

作为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开元寺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是闽南地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 。寺内的建筑布局严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和藏经阁 ,这些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彰显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

山门上的紫云横匾

紫云屏作为开元寺的照壁,“紫云屏” 三字为明代书法家陈于王所题,笔力苍劲有力 。传说建寺时紫云盖地,因而得名,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山门前的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由朱熹撰写,弘一法师重题 ,高度概括了泉州这座城市浓厚的宗教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城韵悠悠千年古刹:从桑园到佛国的传奇溯源

桑莲献瑞:黄守恭与开元寺的缘起。

桑莲献瑞的古桑树

唐垂拱二年(686 年),泉州富商黄守恭,生活富足且乐善好施。一日,他于午睡间梦见一位高僧向他募地建寺,黄守恭心中犹豫,便对高僧说:“若我桑园中的桑树能开出白莲花,我便捐地。” 高僧微笑颔首,转瞬消失不见。两日后,令人称奇的事发生了,满园桑树竟真的绽放出洁白的莲花。黄守恭被这神奇的景象所震撼,深信这是佛缘所致,于是毅然捐出七里桑园,延请匡护大师主持兴建寺庙,成就了 “桑莲法界” 的传奇开端。

寺内现存的千年古桑树,至今仍枝繁叶茂

寺内现存的千年古桑树,虽历经 1300 多年风雨,至今仍枝繁叶茂。如今,这棵古桑成为开元寺的镇寺之宝,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

历代修缮:时光淬炼下的文化瑰宝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 年),唐玄宗诏令天下诸州各建一开元寺,泉州的这座寺庙也正式定名为开元寺。此后,它在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修缮与扩建。

(一)东西双塔:中国最高石塔的千年守望

在西街游客中心二层可以看到东西双塔同框

当你踏入开元寺,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耸入云的东西双塔,它们宛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历经千年风雨,始终默默守护着这片佛国净土,承载着泉州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

东塔名为镇国塔

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两塔均高约 48 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 。它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和五代时期,最初均为木塔,后因战乱、火灾等原因,在南宋时期改建成如今的石塔。东塔于 1238 - 1250 年改建,西塔于 1228 - 1237 年改建 ,这一改建工程堪称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凝聚了无数工匠的智慧与心血。

东塔每一层都雕有 16 尊佛像

塔身采用坚硬的花岗岩砌筑而成,每一层都雕有 16 尊佛像,这些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慈悲祥和,或庄严肃穆,展现了宋代石雕艺术的高超水平。须弥座束腰处刻有 40 幅佛传故事图,这些浮雕画面生动,情节连贯。

东塔的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着 39 幅释迦牟尼故事

东塔的须弥座束腰部分,浮雕着 39 幅释迦牟尼故事,取材于佛经及古代印度的民间神话传说,画面中人物形象饱满,场景丰富,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西塔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则雕以各类花鸟虫鱼和装饰图案,精致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

西塔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则雕以各类花鸟虫鱼和装饰图案

两塔的塔壁采用 “一顺多丁” 的砌筑法,这种独特的砌筑方式使得塔身结构更加稳固。结合塔身收分、门龛错位等设计,东西双塔历经千年风雨、多次地震仍巍然屹立,成为古代石构建筑的巅峰之作。据记载,1604 年闽南发生大地震,许多建筑在地震中倒塌,而东西双塔却安然无恙,仅塔身出现了一些轻微的损坏 ,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在建筑结构设计上的精妙构思。

西塔远眺

东西双塔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泉州的城市地标与精神图腾。它们与大雄宝殿形成 “品” 字形布局,具有极高的结构美感。从西街远眺,双塔的身影与古城的街巷、民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城市景观。

悟空造型炙手可热

在《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中,开元寺的双塔作为背景出现,让更多人领略到了它们的独特魅力,也使得东西双塔成为了网络上的热门话题 。

(二)大雄宝殿:百柱之上的多元艺术殿堂

沿着中轴线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开元寺的核心建筑 —— 大雄宝殿,这座宏伟的建筑又被称为 “百柱殿”,是开元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

开元寺的核心建筑 ——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阔九开间,纵深六间,采用重檐歇山式屋顶,大殿面积达 1388 平方米,庄严肃穆,气势恢宏 。它始建于唐垂拱二年,现存的建筑为明代崇祯十年(1637 年)重修后的形制,虽历经多次修缮,但依然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建筑风格 。

大雄宝殿前的宋代二塔

为了扩大安放大型神像和祭拜空间,大殿采用减柱法营造,按九开间建筑的柱网排列,应为 100 根柱子,殿内实有 86 根海棠式石柱 。这些石柱和柱础形式丰富多样,有海棠式、龙柱式、圆柱式等,它们不仅支撑起了整个大殿的重量,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美展示。

殿内实有 86 根海棠式石柱

殿中梁架接合处雕刻着 24 尊飞天乐伎,这是大雄宝殿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瑰宝之一。她们人身羽翅,手持乐器或文房四宝,轻盈灵动,仿佛正在翩翩起舞,演奏着美妙的音乐 。

殿中梁架接合处雕刻着 24 尊飞天乐伎

这些飞天乐伎源自印度佛经中的神鸟 “迦陵频伽”,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 。她们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兼具结构支撑的功能,是宗教、艺术与建筑完美融合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飞天乐伎手中的乐器出自泉州本土的 “南管” 与 “北管”,这是泉州盛行的地方音乐。工匠们将本土音乐元素融入到佛教艺术中,体现了泉州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也展示了宗教与本土艺术融合的独特魅力 。

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泉州海交馆陈列)

殿后廊的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以及月台须弥座的 72 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均为明代从元代古印度教寺移来。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雕刻,见证了古代泉州与印度、波斯等国的文化交流,它们与大雄宝殿的其他建筑元素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艺术景观 。

(三)甘露戒坛:佛教戒律传承的庄严道场

在大雄宝殿之后,便是甘露戒坛,它是开元寺的又一重要建筑,作为中国现存三大戒坛之一,甘露戒坛承载着佛教戒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高的宗教价值和历史意义 。

大雄宝殿之后,便是甘露戒坛

甘露戒坛始建于宋,历代均有重修,其建筑风格独特,庄严肃穆。

坛顶斗拱层叠,如盛开的莲花般层层绽放

坛顶斗拱层叠,如盛开的莲花般层层绽放,每一层斗拱都雕刻着精美的飞天图案,她们衣带飘飞,姿态优美,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道场 。坛顶的藻井采用八角圆形设计,结构复杂而精巧,层层收缩,寓意着佛教修行的层层递进,最终达到解脱的境界 。

戒坛四周供奉着诸佛、菩萨和金刚

戒坛四周供奉着诸佛、菩萨和金刚,他们神态各异,或慈悲祥和,或威严庄重,让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坛台的最上层供奉着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

坛台的最上层供奉着明代的卢舍那佛木雕坐像,其所坐莲花台座有一千叶莲花瓣,每片莲叶上各刻一尊 6 厘米大小的佛像,工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卢舍那佛四周各层侍立着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寒山、拾得、千手观音及韦驮天将等 24 尊菩萨神像 。

戒坛正后面的甘露井也有故事

甘露戒坛是古代僧人受戒的重要场所,戒坛的存在象征着佛教戒律的庄严与神圣 。

(四)藏经阁:

始建于元,上层藏经,下层供僧人诵经

始建于元,上层藏经,下层供僧人诵经,里面珍藏许多珍贵的经卷和文物 。

五观堂

莲香门头戴簪花的打卡小妹

东侧小径

准提禅林

光影桃莲

结语:当千年古刹遇上现代烟火

泉州开元寺,是一座活着的历史博物馆,它用砖石木构书写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用多元文化诉说着文明交融的故事。在这里,你可以在东西塔的光影中触摸历史的年轮,在大雄宝殿的飞天下感受艺术的震撼,在西街的烟火里品味生活的醇厚。无论是虔诚的信徒、执着的文化探寻者,还是普通的游客,都能在这片 “桑莲法界” 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处。下次来泉州,记得放慢脚步,走进开元寺,让千年时光在眼前徐徐展开,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在心中悄然共鸣。

#记录我的2025##中国古建筑摄影联盟##福建头条##泉州头条##开元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旅游   风华   泉州   盛宴   千年   时空   文化   戒坛   大雄宝殿   佛教   紫云   建筑   甘露   飞天   艺术   束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