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打开交易软件的人,恐怕很难不注意到当前A股市场的这股强势劲头。科技赛道里的通信、电子等指数涨势喜人,相关的ETF产品半年涨幅超过50%已是常态。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有色金属板块却悄然攀升至涨幅榜的第二位,年内涨幅已经达到了51.05%。
在这个板块内部,分化同样显著,稀土和稀有金属相关的ETF表现尤为突出,涨幅分别达到了惊人的64.2%和51.9%。市场的热度背后,并非简单的资金炒作,而是由多重坚实的宏观与产业逻辑共同推动。美联储于9月中旬如期宣布降息,并暗示年内可能还有后续动作,全球流动性宽松的预期再度升温。而在国内,针对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关键产业的“反内卷”政策持续发力,正有效疏通供给端的结构性矛盾。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为有色金属,特别是战略性稀有金属的价值重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本轮行情中,锂矿板块的发力迹象十分清晰。国内“反内卷”政策的落地,对过去几年因产能无序扩张而陷入价格战的锂电产业链起到了关键的修正作用。政策旨在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行业高质量发展,直接效果便是供需关系的改善。反映在价格上,碳酸锂的期货价格自今年7月起便开启了一轮强劲反弹,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涨幅就超过了20%。价格的上涨迅速传导至二级市场,能源金属中的锂相关板块自7月以来,整体涨幅超过35.8%,市场交投活跃度显著提升。价格回暖最直接的受益者,自然是产业链上的相关上市公司。
今年第二季度,锂板块上市公司的营收环比增长了18%,整个上半年,行业内59家主要上市公司的合计归母净利润达到了372.6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41.9亿元,增长幅度高达54%。其中,如宁德时代、藏格矿业等龙头企业的半年报业绩表现稳健,而天齐锂业更是实现了扭亏为盈,其盈利修复的速度超出了市场的普遍预期。
业绩的强劲修复,一方面得益于政策端的托底,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需求端的持续拉动。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仍在稳步提升,而储能行业则进入了爆发式增长阶段,这两大引擎共同构成了对锂资源的巨大需求。根据专业机构的测算,预计到2025年,全球锂需求总量将达到138.6万吨碳酸锂当量(LCE),同比增长20.4%。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池出货量高达776GWh,同比增长68%,其中储能电池的增速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28%,行业景气度非常之高。
如果说锂矿的上涨是稳步修复,那么稀土板块的行情则更具爆发性。要理解稀土的强势,首先必须认识到中国在全球稀土产业链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中国不仅拥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稀土储量,更重要的是,掌握着全球超过90%的稀土分离和提纯产能。这种在产业链中游的绝对控制力,使得稀土不仅是一种工业原料,更成为地缘博弈和关税反制中的一张关键牌。今年上半年,随着全球贸易摩擦的加剧,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对全球高科技产业构成了直接影响,从汽车制造到精密军工,都感受到了供应链的压力。欧美厂商出于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开启了超预期的补库存行为,这种恐慌性需求直接推高了国际稀土价格。
价格的飙升,让国内稀土企业的盈利能力得到了戏剧性的提升。以行业龙头北方稀土为例,其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45.2%,而归母净利润更是实现了同比19倍的惊人增长。中国稀土、盛和资源、广晟有色等一批企业也纷纷扭亏为盈,经营状况得到根本性改善。从最新的出口数据看,稀土的需求和价格支撑依旧坚挺。2025年8月,中国稀土的出口量虽然环比微降3.4%,但出口金额却同比增长了51%,达到5500万美元。量减价增的背后,是中国在全球市场日益巩固的议价能力和主导地位。出口配额的收紧逻辑与强劲的外部需求,共同构成了支撑稀土价格继续上行的坚实基础。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下,稀土作为关键的战略资源,其市场关注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
面对锂和稀土两大热门方向,普通投资者常常会陷入选择的困境:是该追逐锂矿的稳健修复,还是押注稀土的超预期爆发?个股选择的复杂性和风险,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实际上,市场已经提供了能够一键式布局这两大核心方向的工具,例如嘉实中证稀有金属ETF(562800)。这只ETF跟踪的CS稀金属指数,在权重分配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平衡。
它将40%的权重配置于小金属子行业,其中就包含了稀土;20%的权重投向能源金属,覆盖了锂、镍、钴等核心品种;此外,还有10%的权重投向以铜为主的工业金属,10%投向磁性材料等金属新材料。这样的结构,使其能够全面捕捉到科技产业上游关键资源品的价值。从其持仓来看,该ETF的成分股均为各个子板块的龙头企业。北方稀土是其第一大重仓股,洛阳钼业、盐湖股份、华友钴业等紧随其后,这些公司的流通市值均不低于300亿元,其中不乏千亿市值的行业巨头,这与当前市场偏好大盘股的风格高度契合。
这些重仓股今年的市场表现也极为亮眼,平均涨幅高达68%,北方稀土、洛阳钼业等个股甚至实现了翻倍。从资金流向看,这只ETF也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数据显示,它是目前市场上跟踪CS稀金属指数规模最大的ETF,今年以来基金份额大增119.7%,基金规模已达到27.3亿元。规模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市场资金对这一投资逻辑的高度认同。对于不便直接在二级市场交易ETF的投资者,其联接基金(A类:014110,C类:014111)也提供了便捷的申购渠道。
综合来看,当前的市场环境对有色金属板块,特别是稀有金属方向,形成了罕见的有利窗口。宏观层面,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趋于宽松,有利于大宗商品和资源品的价格表现。产业层面,国内的“反内卷”政策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为优质企业创造了更好的盈利环境。
需求层面,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不可逆转,对锂、稀土等关键材料的需求将长期保持旺盛。在这样多重利好共振的背景下,稀有金属板块的行情大概率仍将延续。对于希望抓住这一轮结构性机遇,但又不想耗费过多精力去甄别个股的投资者而言,通过稀有金属ETF(562800)这样的工具进行配置,无疑是一个高效且相对稳健的选择。
当然,任何投资都伴随着风险,市场的短期波动难以预测。但在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和国内产业结构优化的双重驱动下,战略性资源的核心价值正在被市场重新发现和定义,这或许才是普通投资者在当前变局中,最值得关注的长期趋势。未来的市场将如何演绎这一逻辑,值得我们持续观察。
更新时间:2025-09-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