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货架上的矿泉水,比老板的人设还诚实。
上个月在楼下便利店买水,发现以前总摆C位的娃哈哈纯净水,被挤到了货架最底层,旁边贴着“买二送一”的黄标;而农夫山泉依旧站在黄金位置,550ml卖2块,比娃哈哈贵5毛,却照样有人拿了就走。收银台大姐一边扫码一边嘟囔:“以前都买娃哈哈,说宗老板人正直;现在嘛……嗨,谁便宜谁好喝买谁呗,管他老板几婚几个娃。”
这话扎心,但真实。最新财报显示,农夫山泉上半年净利润76.5亿元,同比暴涨20.6%,市值稳稳站上5000亿;而曾经的“国民饮料一哥”娃哈哈,连前三都没挤进去,市场份额跌得比股价还惨。有人说这是“娃哈哈神助攻”——宗庆后私生子丑闻曝光后,消费者用脚投票,成全了农夫山泉。但真相真这么简单?
当我们站在超市货架前犹豫“买红瓶盖还是蓝瓶盖”时,其实早已经撕开了饮料圈最残酷的遮羞布:消费者不是傻子,人设这东西,就像夏天的冰棍,看着光鲜,遇热就化。
一、从“为老板人品买单”到“看瓶盖定价”: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掏钱?
十年前买水,不少人真会看“老板简历”。
那会儿宗庆后是媒体口中的“草根创业神话”:初中毕业蹬三轮车卖冰棍,50岁创办娃哈哈,把AD钙奶、营养快线卖成国民记忆;采访里总穿件旧夹克,说“住普通小区,不搞奢侈品”,还怼过“网红饮料都是智商税”。这种“踏实肯干、不搞花架子”的人设,比广告语还管用——超市里大妈会说:“宗老板人正直,他的水肯定干净!”
反观农夫山泉,老板钟睒睒那会儿低调得像个隐形人。大家只记得“大自然的搬运工”,没人关心他是浙江人还是广东人,更不知道他早年卖过木耳、养过鳖。那会儿的农夫山泉,靠的是“有点甜”的口感和“弱碱性水”的概念,老老实实拼产品。
可现在呢?宗庆后私生子丑闻曝光后,社交媒体上最扎心的评论是:“原来每天给娃买AD钙奶时,我还在心里夸老板‘顾家正直’,现在想想真讽刺。”消费者突然发现:老板的“好人设”和产品质量,根本是两码事。就像你不会因为奶茶店老板离婚,就觉得珍珠奶茶变馊了;但你会因为“老板骗了我”,而再也不想踏进那家店——不是奶茶不好喝,是“被当傻子耍”的感觉太恶心。
于是超市里的场景变了:以前有人拿起娃哈哈会说“宗老板不容易”,现在拿起农夫山泉只看“2块钱550ml,比娃哈哈便宜1毛,还送个贴纸”。消费者终于活明白了:我买的是水,不是老板的传记;我付的钱,要换实实在在的质量和价格,不是虚无缥缈的“人设情怀”。
二、农夫山泉的“无人设”智慧:不捧老板,只捧产品
农夫山泉能接住这波“流量红利”,真不是靠运气。
钟睒睒这人,简直是“反人设”大师。你看他什么时候出来讲过“创业鸡汤”?什么时候晒过“家庭和睦”?人家连公司年会都很少露面,唯一一次出圈,还是因为记者问“农夫山泉是不是外资”,他怼回去:“你去查!查到外资我把公司送给你!”——够刚,但不搞“道德完人”那套。
农夫山泉的精力,全花在了产品上。从最初的矿泉水,到后来的茶π、东方树叶、气泡水,甚至咖啡、果汁,你永远不知道它下一个会掏出什么新花样。年轻人喜欢“国潮”,它就出“故宫联名款”;夏天怕上火,它就推“凉白开”;连瓶盖都要做文章——普通瓶盖拧开要使劲,它设计成“省力开盖”,还能当水杯用。这些细节,比老板的“好人设”实在多了:你不用记住钟睒睒长啥样,只要知道“农夫山泉的水喝着顺口,瓶子好看,价格还行”,就够了。
反观娃哈哈,这些年在干嘛?还在啃AD钙奶、营养快线的老本。年轻人嫌营养快线太甜,它就出个“低糖版”;大家不爱喝纯净水,它就换个包装印上“宗庆后语录”。最魔幻的是去年,宗庆后亲自直播带货,对着镜头说“我不懂互联网,但我懂消费者”,结果一场直播销售额才200万——不是消费者变了,是娃哈哈没搞懂:现在的消费者,不想听老板讲“想当年”,只想知道“这瓶水凭什么值我2块5”。
所以农夫山泉的76亿净利润,哪是“娃哈哈送的”?是人家自己挣的。你以为消费者买的是“农夫山泉”这四个字?不,买的是“20年没涨过价”的良心,是“每款新品都踩在年轻人审美上”的用心,是“拧瓶盖不用咬牙齿”的贴心。这些东西,比老板的“人设”靠谱一万倍。
三、人设这东西,本质是资本家的“营销优惠券”
现在终于能说句大实话了:企业家的“人设”,就是用来骗消费者多掏钱的优惠券。
为什么宗庆后要立“正直顾家”人设?因为娃哈哈的主力消费者是宝妈,宝妈们愿意为“老板人品好”多付5毛钱——毕竟“给孩子喝的东西,老板靠谱才放心”。为什么有些车企老板要晒“凌晨3点的办公室”?因为打工人会想“老板这么拼,车肯定造得用心”,哪怕车价贵两万也愿意买单。人设这东西,本质是降低营销成本:用老板的“道德光环”给产品背书,比请明星代言便宜,比做质量检测省心。
但优惠券总有过期的时候。一旦人设崩塌,反噬比谁都狠。就像某奶粉品牌老板,天天上电视说“给孩子喝的,我自己先尝”,结果被爆用过期奶源,消费者直接把超市货架上的奶粉全扫下来扔地上——不是奶粉不能喝了,是“你骗了我对孩子的爱”,这笔账,消费者要连本带利讨回来。
宗庆后私生子丑闻,就是戳破了这层“优惠券”。以前大家觉得“娃哈哈=宗庆后=正直”,现在发现“宗庆后≠正直”,那“娃哈哈”这三个字的信任值就跟着暴跌。可农夫山泉呢?它根本没发过“人设优惠券”,消费者买它,纯粹是因为“产品性价比高”,就像你买白菜只看“新鲜不新鲜,几毛钱一斤”,不会关心菜农是不是“老实人”——这种“无附加情感”的消费,才是最稳固的。
四、饮料圈的终极真相:谁能让消费者“占便宜”,谁就能活下来
现在的饮料圈,早就不是“老板讲故事”的时代了,是“消费者算账单”的时代。
农夫山泉为什么敢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因为它的水源地确实多,成本压得低,所以能做到“20年不涨价”。消费者一算:同样550ml,农夫山泉2块,娃哈哈2块1,还没赠品,那当然选便宜的。
反观娃哈哈,这些年价格涨了好几次,可产品还是老样子。有网友吐槽:“小时候喝AD钙奶是奢侈,现在喝AD钙奶是怀旧,但怀旧不能当饭吃啊——你总不能让我为20年前的回忆,多付5毛钱吧?”
这就是现在的消费逻辑:消费者越来越像“精明的会计”,每一分钱都要算清楚“我买到了什么”。是买到了更好的口感?更划算的价格?还是更方便的体验?如果都没有,那对不起,货架上的位置就留给别人。
农夫山泉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它永远让消费者觉得“占了便宜”。同样是矿泉水,它的瓶子设计得能当花瓶;同样是茶饮料,它的口味能精准踩中“不甜不腻”的年轻人需求;就连送赠品,都送得比别人用心——不是印着老板头像的钥匙扣,而是能装手机的帆布包。这些“小便宜”,比老板的“大情怀”更能留住人。
五、消费者该醒醒了:别再给资本家的“人设”交智商税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下次买水,别再看老板是谁了。
宗庆后私生子丑闻,与其说是“道德污点”,不如说是给所有消费者上了一课:资本家的人设,就像超市里的“打折标签”,今天写着“买一送一”,明天可能就变成“概不退货”。你为“标签”买单,最后只会发现自己手里拿着一堆不值钱的“情怀废品”。
农夫山泉的76亿净利润,娃哈哈的跌落神坛,本质上是一场“消费者觉醒运动”:我们终于开始明白,企业的价值不在于老板多“完美”,而在于产品多“实在”;我们的钱,应该用来奖励那些把产品做好的企业,而不是那些把人设演好的演员。
下次去超市,拿起一瓶水,别想“老板是不是好人”,想想“这水甜不甜”“价格值不值”“瓶子好不好看”。就这么简单。
毕竟,货架上的水不会骗你,但老板的人设,可能连他自己都不信。
更新时间:2025-08-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