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过这道弯又是新景致,这趟真没白来!”10月2日午后,河南的游客赵先生拿着相机穿梭在英谈古寨的红石街巷间,石板路两旁的鲜花与挂满石榴的果树相映成趣,快门声此起彼伏。这个国庆中秋假期,这座藏在太行深山的“江北第一古石寨”,正以古韵与新潮交织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
文旅融合 古寨迎来客流新高
从东寨门进村,石板路两旁鲜花绿植伴着潺潺流水,清新惬意扑面而来。往深处探寻,多彩花墙、秋千花架与随处可见的盆栽,和挂满红彤彤石榴的果树、依山而立的石头楼房相映成趣。
国庆中秋假期,被誉为“江北第一古石寨”的邢台英谈古寨穿上“花衣”,位于古寨脚下的多家旅拍店铺格外热闹,不少游客围着衣架挑选民族服饰、打理造型,“咔嚓”“咔嚓”的快门声不绝于耳。古寨独特的红石建筑与民族服饰搭配,成了游客最爱的组合。
不远处的非遗小摊前,吹糖人技艺引得孩子们围拢观看,传统手工艺品专营店与文创摊位里,老物件与新设计碰撞出别样火花。
“今天已经接待1000多名游客了。”一家店主笑着说道。文旅融合为这座古寨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像赵先生这样的外地游客驱车数百公里前来打卡。
沉浸体验 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巧妙结合
村口小广场上,《傩韵乾坤》表演准时拉开帷幕。演员头戴面具,抬手、蹿跳、摇头等一连串动作利落舒展,山野乐舞的灵动与古老礼仪的庄重巧妙融合,瞬间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随后,《八礼映华窗》《万里同袍歌》等节目接连登场,游客们跟着演员节奏,时而抬手舞动,时而放声歌唱,热闹非凡。
表演结束后,演员们化身“画境尘客”向古寨四散开来,一场沉浸式NPC(非玩家角色)互动随即开启。多名游客与身穿民族服饰的NPC对上暗号,成功领到一张盖有冀南银行印章的奖券。
红色底蕴 革命历史与互动游戏相结合
作为冀南银行总部、印钞厂等革命旧址所在地,英谈的红色底蕴深厚。“我们用互动游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游客玩着就了解了石寨里的革命故事。”英谈古寨销售总监赵雨萍解释道。在冀南银行展览馆,老党员路召洋正指着密道遗迹讲解:“当年职工们就是靠着这复杂地形与敌人周旋。”游客们俯身细看红石墙体的构造,触摸着带着历史温度的石砖。
1938年1月,白求恩率领加、美援华医疗队来到中国,曾两次来到英谈村,在村内中和堂后院的石楼里建起临时救护所,救治了很多受伤的八路军官兵。
“我们希望通过互动游戏,让游客在玩乐中了解村子的红色文化。”赵雨萍说。古寨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现代旅游体验相结合,让历史焕发新生机。
古寨保护 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英谈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我国北方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之一。村落三面环山、东面临水,依形就势,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太行山区建筑风格。
“外看三层楼,近看不是楼,一层一个院,无梯能上楼”,这是古寨房屋建筑的真实写照。
在保护与开发的道路上,英谈村也曾走过弯路。为加强保护,2008年,英谈村成立了“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小组,制定了“英谈古寨保护公约”,明确建筑风格要一致、修建要事先审批等要求。
村里还调动村民代表、传统建筑修缮技艺人员等34人成立志愿者队伍,参与村内传统建筑的日常保护修缮工作。
62岁的村民路玖许是一名传统石匠艺人,也是志愿者之一。他见证了十几年来英谈村古村落保护的点点滴滴:“现在不管是修缮老建筑还是改善村里环境的施工,每一处细节都格外留心,找不到合适材料宁可不开工。”
守旧亦创新 石寨变“金寨”
如今,这些古建筑在保护中焕发新生,闲置石房改造成带暖炕元素的现代化民宿,老宅院旁建起保留石凳特色的咖啡厅,600年石寨既留住了乡愁,又适配了现代需求。英谈村发展了20多家农家乐,旅游综合收入达400万元,半数村民从事着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有些民宿、农家乐还成为艺术院校的写生实践基地。村里越来越热闹,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村里一半以上的人都吃上了‘旅游饭’。”村党支部书记路志勇介绍,古寨以“保护与融合”为核心,在保留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引入100多处民俗场景与特色业态,今年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夜幕降临,山间民宿亮起灯火,游客们围坐院中品尝太行山特产,远处传来隐约的虫鸣。这座红石古寨在古今交融中,续写着新的乡村故事。#双节来邢台打卡#
更新时间:2025-10-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