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闻泰科技的高管团队在10月12日看到荷兰传来的裁定结果时,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感受到了一阵寒意——旗下安世半导体,这家年营收超百亿的车规级芯片龙头,不仅被冻结了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调整权,中方派驻的核心管理者张学政,甚至没等到法庭开庭,就被直接剥夺了CEO与执行董事职权,99%股权还被转交第三方托管。
这场看似突然的“控制权风暴”,其实在9月底就已埋下伏笔。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一纸部长令,要求安世未来一年不得动资产、改业务、调人员——这相当于给这家依赖技术迭代和产能调配的半导体企业,上了一道“发展枷锁”。更耐人寻味的是,10月1日发起“夺权”申请的,并非外部力量,而是安世内部的荷兰籍首席法务官与两名德国籍高管,他们联手向当地法院提交紧急措施,当天就拿到了“叫停中方管理权”的裁定,10月7日的庭审更是火上浇油,新增的外籍独立董事手握“一票决定权”,彻底将中方股东排除在决策圈外。
很多人不知道,安世半导体身上带着“欧洲技术基因”——它的前身是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8年闻泰科技砸下超250亿元将其收购时,曾被视作中资叩开全球车规芯片市场的“金钥匙”。靠着安世的技术积累和客户资源,闻泰很快打入博世、华为等巨头供应链,2024年安世147亿元的营收,几乎撑起了闻泰半导体业务的全部核心。
而就在这场危机爆发前,闻泰才刚完成一场“背水一战”的转型:今年7月,公司果断剥离消费电子ODM业务,还对董事会进行“大换血”,引入3名安世系高管,摆明了要“all in”半导体赛道。谁能想到,这份聚焦主业的决心,反倒在欧洲引来了“针对性打击”。
荷兰方面给出的理由始终模糊,只隐约指向“国家安全”,但市场早已看穿背后的逻辑——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是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的“核心命脉”,安世在全球该领域的技术地位,让欧洲既想保住技术优势,又怕失去中国市场。外籍高管在申请中直言反对“研发、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本质上是欧洲担心技术与中国绑定过深,最终导致本土产业“空心化”,而管理层更怕自己在产业链转移中被边缘化。
但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对西方“契约精神”的彻底颠覆。长期以来,西方企业总把“股权至上”挂在嘴边,可到了中资控股的核心技术企业这里,地缘政治却直接凌驾于商业规则之上。荷兰法院“未审先判”的操作,与他们标榜的“程序正义”形成刺眼反差——要知道,闻泰作为控股股东,按照商业规则本应掌握企业治理的核心权力。
这并非中资企业首次在海外并购中遭遇“规则变脸”。此前中联重科整合意大利CIFA、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时,都曾面临原管理层的权力博弈,但此次荷兰政府与司法部门直接下场“站队”,将这种“双重标准”推向了新高度。
对中国半导体产业来说,安世事件不是一次偶然的危机,而是一记敲醒警钟的重锤。短期看,已经“走出去”的半导体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在本土化运营中守住控制权;长期看,海外并购的道路只会越来越窄,自主创新必然成为破局的核心路径。未来中资企业在欧洲等“敏感市场”合作时,更要在契约设计、风险隔离上做足功课,避免重蹈覆辙。
眼下,全球科技竞争的天平正在倾斜,欧洲在中美之间的“选边压力”与日俱增,曾经支撑经济全球化的信任机制,正在一次次“规则例外”中逐渐瓦解。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之争,不过是中资科技企业出海路上的一道坎,但它足以说明:在这场关乎未来的产业博弈中,真正的“护城河”,从来都只能是自己的核心技术与清醒的风险认知。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