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钱会往哪儿流?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单挑社
最近股市有点意思。
今年A股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那些被认为毫无想象力的"老古董",例如银行股、电力股、高速公路股,收益率居然碾压了一众成长股。更离谱的是,沪深300的波动率比标普500还低。
你没看错,以"妖"著称的A股,现在比美股还稳。这也引来不少国际投行和金融机构的关注。
很多人对经济的体感和这次股市的上涨,产生了一种反差感,百思不得解。
这背后,是中国人的160万亿存款正在寻找新去处。
先说个数字:1.6%。
这是现在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什么概念?你存100块钱,一年后变成101块6毛。考虑到通胀,你的钱实际上在贬值。
再看另一个数字:3-4%。
这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这些大蓝筹的股息率。也就是说,买这些股票,光分红收益就是国债的两倍多。
巴黎银行的分析师算过一笔账——中国家庭坐拥160万亿储蓄,但能投资的渠道越来越少。房子不敢买了,P2P爆雷了,信托也不保险了。这些钱总得有个去处。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大妈们开始买银行股了。
券商营业部的数据显示,今年来开户买银行股的,很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投资者。他们的逻辑简单粗暴:工商银行不会倒吧?每年分红3个多点,比存银行强吧?
这逻辑,你还真没法反驳。
但光有散户还不够,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是国家队。
过去国家队救市,都是急吼吼的——股市跌急了,砸钱拉指数,拉完就撤。这次不一样,他们改玩"太极"了。
通过各种ETF和基金,国家队成了市场的"定海神针"。注意,不是"救世主",是"定海神针"。区别在哪?救世主是来拯救你的,定海神针是让海面别那么波涛汹涌。
美银的分析师有个观察特别准:政府这次没有喊"4000点是牛市起点"这种口号,他们要的是"稳"。涨可以,但别疯涨;跌也行,但别崩盘。
这种操作的结果是什么?市场变"钝"了。以前A股一有风吹草动就上蹿下跳,现在居然能做到波澜不惊。数据显示,今年沪深300的波动率真的比标普500还低——这在A股三十年历史上,绝对算得上奇观。
有人说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有人说这是流动性过剩的表现。但不管怎么解释,一个事实摆在眼前:买大盘蓝筹股的风险收益比,确实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更有意思的是港股和A股的表现。
年初AI概念火的时候,港股牛气冲天——毕竟腾讯、阿里这些科技巨头都在那边。但进入二季度,风向变了。A股的银行、电力这些"老古董"开始发力,港股的科技股开始降温。
为什么?因为投资逻辑变了。
追求刺激的资金还在港股找机会,但追求安稳的钱都跑A股来了。两个市场,两种玩法,井水不犯河水。某种程度上,这反而是好事——想赌一把去港股,想求稳来A股,各取所需。
这种分化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变化:中国投资者正在分层。有人还在追求十倍股的刺激,有人已经开始接受每年3-4%的稳定回报。市场容得下不同的玩法,这本身就是进步。
今年做成长股投资的基金经理普遍很郁闷——他们中的很多人跑输了指数,不是因为选股差,是因为没买银行股。做了十几年投资,结果输给了"躺平"买银行的策略。
这道出了今年市场的本质:这不是牛市,也不是熊市,这是一个"迁徙市"——钱在迁徙,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
160万亿的居民储蓄,正在经历一次历史性的重新配置。过去二十年,这些钱的主要去处是房地产。现在这个口子收窄了,钱必须找新家。
股市,尤其是高分红的蓝筹股,成了一个选项。不是最好的选项,但是相对靠谱的选项。
这种迁徙是缓慢的、试探性的。没有锣鼓喧天,没有红旗招展,就是悄悄地进村。今天买一点银行,明天买一点电力,慢慢的,仓位就建起来了。
机构投资者的数据印证了这个判断。今年二季度,保险资金、社保基金都在增配高股息资产。个人投资者的交易占比在下降,机构持仓比例在上升。ETF规模快速增长,意味着更多人选择被动投资而非主动选股。
当然,市场信心还有另一个支撑:出口。
很多人可能没注意到,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中国的出口数据其实还不错。特别是对新兴市场——东南亚、中东、非洲,增长势头很猛。
外贸圈有句话:东方不亮西方亮。欧美订单是少了,但其他地区补上来了。全世界这么多人,总得买东西。而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和产业链完整性,短期内还真没谁能替代。
当然,分析师们对下半年有分歧。有人担心前期提前出货会导致后续回落,有人认为新兴市场能够接力。但无论如何,出口的韧性给了市场一个重要信号: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还在。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新平衡能维持多久?
乐观的人说,如果160万亿存款有10%流入股市,那就是16万亿,足够把指数推到一个新高度。悲观的人说,企业盈利增速在放缓,光靠资金推动,迟早要出问题。
但市场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现在的A股,正在经历一个转型期——从赌场向投资市场转型,从散户主导向机构主导转型,从追求暴富向接受合理回报转型。
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会有反复,会有波折。但趋势一旦形成,就很难逆转。
工商银行今年的成交量创下近年新高,这个信号很明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在一个低利率时代,3-4%的稳定收益其实已经不错了。
这可能就是2025年中国股市的真实写照:不够性感,但足够实在。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但有每年3-4%的分红。对于手握160万亿存款、经历过P2P爆雷、见识过房价涨跌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选择,其实挺理性的。
毕竟,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确定性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哪怕这个确定性,只是每年3个点的股息。
股市的这种"钝化",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人风险偏好下降的映射。不是不想赚快钱,是赚快钱的代价太大了。慢慢变富。这句话正在从鸡汤变成现实。
更新时间:2025-08-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