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姜不去皮,吃错一生疾”?生姜到底要不要去皮?告诉您答案

生姜这东西,厨房里天天见,感冒了喝碗姜汤解乏,炒菜去腥提味,可它到底要不要去皮,得看你怎么用,怎么吃。

中医里,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能发汗解表、温中散寒、止呕化痰。简单讲,就是对付风寒感冒、胃寒拉肚子那类毛病,特别管用。

《本草纲目》里就提过,姜能“发汗解表,温中下气”,这热乎劲儿直奔寒邪去。

可姜皮呢?它性辛味凉,主行水消肿、利小便。《中华本草》记载,姜皮“辛凉,止汗微寒”,还能治水肿初起、小便不利。俩家伙一个发汗,一个止汗;一个驱寒,一个聚湿,搁一块儿就互相拉扯。

民间那句谚语,意思就是提醒大家,别乱来,错用生姜皮,效果打折不说,还可能寒上加寒。

现代营养学也点头认可,姜皮含挥发油和多酚类,抗氧化不错,但凉性确实会中和姜肉的温热。所以,吃姜时去不去皮,不是死规矩,得因时因人。

那啥时候该去皮呢?最常见的,就是风寒感冒那阵子。冬天出门吹了风,回来头重鼻塞、流清涕、咳白痰,这叫风寒外袭。中医建议,这时候煮红糖姜水,得把皮刮干净。为什么?姜皮凉,留着它,温性就弱了,驱寒发汗的力道不够,寒气散不彻底,感冒拖成肺炎可不是闹着玩的。

央视网的健康频道发文,专家直言,风寒患者吃姜最好去皮,增强解表功效。类似地,脾胃虚寒的人,手脚冰凉、吃凉东西就胃疼,也该去皮。姜肉温中暖胃,皮凉了反而伤脾阳,加重腹泻或痛经。女性宫寒那类,月事不调、腰酸腿软,喝姜汤时剥皮,能直达下焦,暖得更彻底。

日常里,爱吃寒凉食物也得注意。螃蟹、苦瓜、芹菜这些,性子凉,吃多了伤阳气,配生姜中和时,去皮效果好。留皮,凉上凉,肚子更不舒服。

​反过来,啥时候留皮合适?日常炒菜炖汤,当调味品用,不用太较真。姜皮薄,营养也没少,含钾钙镁,还能添点纤维,嚼劲儿足。研究显示,带皮姜的抗炎成分不输去皮的,风味更丰富。

《中国药典》里,生姜整体入药,皮也没说非剥不可。水肿问题时,留皮正好。姜皮利水,治腿肿腹胀、小便短少,《医林纂要》早有记载,姜皮“辛寒,行水消肿”。现代临床也用它配方,泡水喝,排湿不伤正气。阴虚火旺体质的人,口干咽燥、盗汗心烦,也别剥皮。

姜肉太热,剥了火上浇油;留皮凉性中和,平衡阴阳。

话说回来,这姜皮的讲究,还得跟吃姜的时辰挂钩。

民间又有句“夜里吃姜,白天吃糖”,意思晚上别碰生姜。为什么?中医阴阳观,晚上阴盛阳敛,人该养阴息阳。生姜发散助阳,夜里吃,阳气外泄,睡不着,还扰心神。现代科学解释,姜辣素刺激血管扩张,心跳加速,兴奋劲儿上头,失眠率高。

不是说吃一口就中毒,夸张了,但多吃真不值当。白天呢,早上空腹嚼姜片,醒脾开胃,下午茶里泡点,提神祛湿,都行。孕妇、孩子用量小点,姜性热,过量上火。

生姜的好处多,研究堆成山。姜的药理活性包括抗炎、抗氧化、护肝,还降血糖。传统中医用它治百病,《本草图经》说“姜能发汗解表”,现代证据支持,姜醇类改善消化、缓解恶心。姜皮单独研究少,但作为整体,带皮吃保留了更多多糖和酚酸,益肠道菌群。​

吃姜还有门道,选材新鲜,水洗擦干,别泡久。切丝煮汤,热性足;干姜燥热,治里寒。日常一两克够,过十克伤阴。想想那些老辈人,冬天一碗姜茶,暖手心,也暖心窝。

生姜不贵,却总在关键时帮一把。去皮留皮的学问,说到底是尊重身体的信号。

生姜是老朋友,懂它,用好它。不是怕“一生疾”,而是让它真帮上忙。

参考资料

生姜去皮好还是不去皮好 复禾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养生   去皮   生姜   答案   风寒   中医   姜汤   劲儿   阳气   脾胃   日常   炒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