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过后末伏将至,大家的烙饼炒鸡蛋该安排了!

今天是8月7日,恰逢24节气立秋,两天后就是末伏,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三伏。

在度过“头伏饺子”的祈愿与“二伏面”的辟恶之后,我们迎来了“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对于鸡蛋,我们东北人更常说的是“炒”。

立秋后的三伏,尽管午间依旧炎热,有“秋老虎”之称,但早晚已渐显凉意,人们的食欲也随之好转,为秋季进补打下了基础。

此时,享用烙饼炒鸡蛋不仅是一种美味体验,更蕴含着“送伏进补”的深意,标志着漫长酷暑的结束与秋季养生的开始。

“伏” 字在古代有着特殊的含义。唐人张守节在注释中说:“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在古人的观念里,“伏” 代表着阴气受阳气所迫,暂时潜藏于地下,体现了阴阳交替的自然规律。

这种对 “伏” 的理解,与当时的五行学说相互呼应。五行学说认为,一年被划分为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五行。从夏到秋,由于火克金,金气无法顺利出头,只能潜伏一段时间,这便是 “伏” 的本意。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魏晋以后,人们在伏日会作 “汤饼”,也就是水煮的面食,以此辟热毒和厉鬼 。而在汉代,人们还有在伏日烹煮羊肉、饮用美酒来犒劳自己的习俗,《汉书》中就有 “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的记载 。


旧时伏至,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又因天气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这也可以理解为劳作了一天后,人们对自己“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犒劳。


饼在古时是谷物、面粉制成的食品统称。至唐宋以后,饼才开始成为以面粉制成的圆形面食,出现了多种配料带馅的饼以及千层饼、酥油饼、家常饼等。


过去老沈阳街市上到处都有饼铺,筋饼和千层饼最为常见。持家的主妇们经常要烙制春饼、葱油饼、发面饼、韭菜合子等作为主食,在三伏时则多爱烙脂油饼(油梭子饼),再煮锅绿豆粥,炒上几个鸡蛋,买点酱猪头肉,拌个土豆茄子,一家合而食之,是伏天里不错的清爽美味。


三伏天的美食,虽没有大鱼大肉,甚至有些清淡素口,但却是因时宜人的节令食品,也流传了这么多年,等到挨过了三伏天,秋高气爽,人们胃口大开,才能真正的“贴秋膘”。

#立秋#



#立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美食   烙饼   立秋   炒鸡蛋   伏天   伏日   葱油饼   面食   鸡蛋   学说   田家   清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