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名“内鬼”侵犯华为芯片被判刑!董明珠说的话,总算有人信了!

常言道: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估值超3.17亿,侵犯华为芯片技术的案件,目前一审判决已经生效,14名被告人在十日之内均未提起上诉。

随着一场历时将近4年,震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知识产权盗窃案件终于一锤定音。

殊不知,随着“小偷”身份的曝光,才发现董明珠那句话的含金量含在上升。

天才的歧路

他曾是中国半导体圈堪称“顶配”的天才。

北大本科、中科院硕士、美国双硕士,手握高通最佳技术奖,更是是全球Wi-Fi领域公认的技术专家。

2011年,已是美籍的张琨以专家身份回国加入华为海思,迅速升至21级技术总监,年薪超过600万,站上了无数工程师梦寐以求的职业巅峰。

十年的“扎觅汉”生活,让张琨做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张琨不再满足于做一名顶尖的“打工人”,于是带着在行业深耕20年的技术、人脉和底气,他决定离华为创业,立志打造“中国芯”。

很快,张琨迅速串联老同事,以三倍薪资和期权的诱惑,挖来多名华为核心研发人员,组建起一支“全明星”战队

2021年2月,张琨正式从华为离职。

仅一个月后,他创立的尊湃通讯就在南京高调亮相,宣称要“打破垄断”。

当时,以张琨的资质和团队背景,本可走一条虽慢却稳的自主研发之路。

但他等不了,创业烧钱的速度远超预期,资本市场的耐心有限。

最终,这位技术天才选择将黑手伸向最熟悉的地方——老东家华为。

张琨拉拢周某和顾某等人,形成了一个WiFi芯片核心高管团队,再由这些人对原华为产品端到人员整编制挖墙脚。

他谨慎地隐身幕后,指挥手下以各种隐蔽手段,将华为耗费十年、投入数十亿研发的Wi-Fi 6芯片技术一点点“搬”至自己的公司。

殊不知,张琨还不满足,涉及芯片的射频、SOC、数字、算法、解决方案等等各个环节,全部都“抄过来”。

更令人惊讶的还不止这些,张琨如此缜密的“盗窃”活动,背后牵连的人高达百人。

他从技术的筑梦者,沦为了窃密的主脑,直至2023年4月警方突击搜查,一场原本光芒万丈的职业传奇,因贪婪与捷径心态,彻底崩盘。

科技圈的“无间道”

这不是好莱坞剧本,而是一场真实发生的科技圈“无间道”。

在尊湃通讯窃取华为技术的阴谋中,没有高科技黑客手段,用的竟是最原始朴素的“蚂蚁搬家”战术。

数名尚未离职的华为工程师,在张琨的指挥下,上演了双面人生。

工作日上百人是华为员工,认真打卡上班,周末便化身尊湃“幽灵”,奔赴南京实验室调试偷来的技术。

他们采用各种隐蔽手段系统性窃密。

用手机对屏幕上的核心代码截图拍照,拿起纸笔徒手抄录电路设计图,甚至将几十G的技术资料压缩拆分,藏在智能手表里带出华为园区。

有人更将华为机密技术改头换面,伪装成开源项目,通过外部邮箱发送。

为掩盖行迹,两名核心人员在尊湃任职时使用假身份,说白了就是挂个头衔。

最猖獗时,有人长达半年白天在华为工位打卡,下班就钻进尊湃实验室通宵调试赃物。

领著双份工资,干著同一领域的技术工作,这些“双面人”竟个个干劲十足。

正是这般看似笨拙却持续不断的窃取,让华为耗费十数年研发的Wi-Fi 6芯片技术,被一点点蚕食搬运至尊湃的服务器。

直至案发,尊湃员工中竟有超60%来自华为海思,这场现实版谍战终告破灭。

2023年4月,警方突击行动,扣押7台存有侵权技术的服务器,这场历时已久的“搬家”闹剧才被迫终止。

而尊湃通讯也被撕开伪装面纱。

被撕掉“伪善”的面纱

尊湃通讯曾经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成立仅两个月,知名机构高榕资本便掷下亿元投资,成立不到两年,公司估值从5亿狂飙至10亿。

小米集团、湖杉资本等巨头纷纷跟投,一场资本的狂欢盛宴如火如荼。

这匹“芯片黑马”有着让投资人眼前一亮的故事。

创始人张琨是前华为海思技术总监,核心团队清一色华为背景。

他们宣称其Wi-Fi 6研发速度比华为快30%,手握多项专利。

在“国产替代”的风口上,尊湃完美契合了资本对硬科技独角兽的所有想象。

然而,这袭华丽的资本外衣之下,却隐藏着不堪的真相。

一家成立仅两年的公司,竟能快速推出高端通信芯片,这本就违背芯片研发的基本规律。

但急于捕获“中国高通”的投资人们,似乎选择性忽视了这些警示信号。

当2023年警方突击搜查,查获7台侵权服务器,资本瞬间陷入巨大尴尬。

小米集团紧急发布声明,称:只是财务投资,不参与经营管理”,试图划清界限。

这场资本的狂欢最终成了一场“皇帝的新衣”,事实证明,没有扎实的原创技术,再华丽的故事、再耀眼的团队背景,都只是泡沫。

当投机心态压过了技术审慎,资本不仅成了闹剧的旁观者,更在无意中成了窃密案的助推者。

2025年7月,上海三中院的判决为中国半导体史上最恶劣的侵权案落下法槌。

14名被告人全部获刑,主犯张琨获刑6年、罚金300万元,团队累计罚金1350万元——这张沉甸甸的罚单宣告了技术盗窃的终极代价。

司法鉴定显示,尊湃芯片与华为芯片40个关键点高度相似,部分连华为标识都未去除。

这彻底堵死了“抄袭擦边球”的后路,为同类案件树立了严判标杆。

除了刑事处罚,法院还祭出从业禁止令:张琨出狱后5年内不得进入芯片行业,其余涉案人员也面临相应限制。

尊湃公司被强制解散,所有侵权技术资料予以销毁,实现了对犯罪根源的彻底铲除。

这场窃密给国家带来实质性损失,在Wi-Fi 7国际标准谈判中,中国因技术泄露被迫放弃部分专利主张,直接导致我国在专利池中的分成比例减少15%。

不得不感叹一句:个人的贪婪,最终由国家和产业共同买单。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高通在案发期间解散了上海Wi-Fi 7研发中心。

看到这,让无数网友想起,曾经董明珠说的一句话,错怪了她这么多年。

董明珠曾因“永不任用海归派”的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

她直言不讳地解释:并非对海外人才有偏见,而是警惕极少数人可能利用国际背景充当“商业间谍”,危及中国企业核心技术安全。

当时舆论两极分化。

有人赞其有民族企业家的警觉,也有人批评这是“以偏概全”的有色眼镜。

而如今,尊湃通讯窃密案的爆发,仿佛为这场争论提供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注脚。

主犯张琨,美籍华人、前高通资深工程师、前华为技术总监,正是典型的“海归派”技术精英。

他却利用自己的光环和人脉,系统性地策反华为团队,凿穿了国产Wi-Fi芯片的技术护城河。

事实证明,董明珠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技术间谍确实存在,并且破坏力极大。

但同样得承认,绝大多数海归人才是国家建设的宝贵资源。

问题的关键不在“海归”身份,而在企业能否建立严格的合规与风控体系,在开放合作与保密防谍之间取得平衡。

这起案件真正令人愤慨的,不是某些人的背景,而是他们毫无底线的行为:打着“国产替代”的旗号,干的却是窃取国产技术的勾当。

顶着技术天才的光环,却选择用抄袭取代创新。

正如判决书所强调:靠偷,永远造不出中国芯。

而比技术更需筑牢的,是职业操守的底线和对法律的敬畏,这才是“窃密案”留给行业最深刻的教训。

话说,你觉得呢?

参考资料

华为芯片核心技术遭窃取!细节披露:“小偷”系公司前高管,在职期间就拉拢团队,通过手抄和截屏方式窃取

2025-08-18 13:02·鲁中晨报

凤凰网WEEKLY《知情人爆料尊湃窃密华为芯片案细节:“在职期间就拉拢团队”,多人抄录关键技术作“投名状”》

观察者网《尊湃芯片窃密案细节曝光:有人白天在华为,晚上去尊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财经   华为   芯片   董明珠   技术   资本   团队   中国   核心   背景   通讯   人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