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一味忍让了?中国计划撞击小行星,这下连老美也不得不慌了

中国航天这几年动作越来越大,前阵子在合肥开的第三届深空探测国际会议上,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直接扔出个重磅消息,说中国要搞小行星撞击试验,专门验证怎么防御那些近地小行星砸地球的事。这事儿一出,国际上尤其是美国那边,肯定得好好掂量掂量,因为中国这不光是跟风,还带了不少自家实打实的玩法,成本低效果好,搁谁都得注意。 以前大家看电影,总觉得小行星来了扔颗核弹炸了就完事,但现实里这套行不通,太空真空里核爆没冲击波,能量大半白瞎,还可能炸出更多碎片砸地球。中国方案走的是稳路子,用动能撞击推一把,轨道偏那么点,飞远了就碰不上地球了。美国2022年搞的DART任务就是这路子,探测器直接怼上小行星Dimorphos,轨道改了点,证明可行。但中国不光抄作业,还加了自己的料。

中国这个计划的核心是“伴飞+撞击+伴飞”模式,简单说就是先派观测器过去,飞到离地球上千万公里地方,靠近目标小行星转悠,测大小、密度、转速啥的,数据搞清楚了再动手。 然后撞击器上场,高速砸上去,轨道改个3到5厘米,别小看这点,够保几十年不出事。撞完观测器继续跟,监测效果,全过程天地联合,用高速成像技术盯紧了。目标选的是直径30米左右的近地小行星,这类玩意儿潜在威胁大,但中国方案强调先摸底再干活,避免瞎撞。这比美国DART单一撞击多了一层保险,数据更准,效果评估靠谱。 美国那俩备选方案,一个是引力牵引器,得用超大航天器拉扯小行星轨道,现在技术还够不着;另一个核爆改轨道,效果差还风险高,在真空里辐射散得快,没多大劲。中国没追那些花里胡哨的,就专注动能撞击,成本控得死死的。

说起创新,中国科学家早几年就想出“以石击石”和“末级击石”这两招,专门对付大块头小行星。 “以石击石”是2020年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李明涛团队提的,派航天器抓个小行星或捡上百吨岩石,组个组合体一起砸威胁大的家伙。比如阿波菲斯小行星,直径350米,重6100万吨,用这法子偏转距离能到1866公里,比传统动能撞击的176公里多10倍。动能大,碎片少,效率高。这招本质是借力打力,用太空资源省事儿。“末级击石”则是2021年同中心出的,火箭末级别扔了,继续连着航天器砸上去。模拟算下来,原先79枚长征五号火箭的任务,现在23枚就搞定,成本直降三分之一。以前末级成太空垃圾,现在变废为宝,聪明着呢。 这俩方案都透着中国航天务实的劲儿,不追求炫酷,就琢磨怎么用现有技术低成本护地球。

中国小行星防御不光撞击,还建全套体系。先是监测预警,地基和天基结合,建多功能网,数据收集、目录更新、风险评估一条龙。 发现威胁,就从任务库调方案,动能撞击为主,其他技术补。国家航天局已启动近地小行星监测计划,防御工程论证也上了轨道。2025年5月29日,天问二号发射,瞄准2016HO3小行星取样返回,顺带飞掠主带彗星311P。这任务不光探,还为防御攒经验。小行星被视作太阳系活化石,资源丰富,铁镍铂族金属、水冰啥的,经济潜力大。中国计划探测、防御、开发三合一,未来深空经济靠这个。

美国DART任务开了头,中国这步跟得紧,技术上不落人后,还加了本土优化。 美国核弹思路电影里看着牛,实际真空环境里爆炸能量辐射浪费大,没冲击波,炸碎了碎片还可能砸地球添乱。中国避开这坑,直奔可行路径。吴伟仁在会上直说,小行星事关人类福祉,不是一国独担,得全球联手。他发倡议,联合地面监测、研发载荷搭载、数据成果共享,建防御体系护家园。 这话接地气,地球安全人人有责,中国不藏私,敞开合作门。

中国航天从月球起步,嫦娥系列搞定采样返回,现在深空探测扩展到小行星,防御计划是自然延伸。 早几年,2023年中国科协年会上就提过类似想法,2024年又更新,步步推进。X上帖子也热闹,有人说中国战略目标星辰大海,美国不配当对手,但事实是中国方案实打实,成本效益高。 防御小行星不是科幻,近地撞击是公认威胁,二十大灾难之首。中国不等不靠,自建体系,还拉全球入伙。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8

标签:科技   小行星   中国   计划   美国   动能   轨道   地球   航天器   方案   观测器   核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