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美国在AI芯片上的动作越来越密,英伟达首当其冲。
市场表面平静,底下却暗流汹涌。
有人欢喜,有人焦虑,究竟谁真正握着筹码?
美国在出口管制上摆出的架子一层比一层厚。
最初只是强调性能门槛,把算力超过一定阈值的芯片列入管制目录。
门槛设定得精准,既限制高端用途,又留出模糊地带让企业琢磨。
随后范围不断拉长,从单颗芯片扩展到整机系统,凡是搭载高算力芯片的设备,一并纳入限制。
监管条款中加入互连带宽、内存容量等指标,目的非常直接,避免企业通过拼接硬件绕开限制。
规则并非停在纸面。
美国商务部不断更新清单,把3A090、4A090这样的条目往里塞。
芯片之外,配套的软件和技术同样被捆在一起。
这样一来,任何想通过软件优化来提升算力的方案也被提前堵死。
高带宽存储HBM的管控后来被加上去,这让不少企业直呼难办,因为AI训练离不开大规模高效内存支撑。
除了性能指标,执法的力度也在同步加码。
绕道贸易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美国监管部门在公开场合多次提到,任何经由第三国转口的芯片,只要指向受限市场,都属于违规。
企业合规部门不得不重新设计供应链,甚至放弃一些利润丰厚的通道。
细化条款逐渐露出另一层意图,不光是防止中国获取最尖端芯片,还要管住可能带来大规模训练能力的整个生态。
比如对模型权重的流转提出警告,一旦发现通过云端间接绕过实体交付,也可能触发调查。
这些规定让企业始终悬着一口气,担心某一天突然中枪。
有人会问,这样的规则是否会影响美国自己的公司?
答案显而易见。
英伟达、AMD这些厂商在财报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中国市场占到营收的一个不小比例。
美国的管制等于切掉他们的部分收入来源。
为了保住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在规则里寻找缝隙。
规则像一张网,越收越紧,企业却要在网眼之间找活路。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做法影响远不止一家厂商。
整个供应链都被拉扯进去,上游的制造厂、下游的云服务商,乃至科研机构,都得面对合规压力。
美国一边强调国家安全,一边也在和自身产业的利益较劲。
这种内外矛盾,正是未来冲突的焦点。
规则生效后,英伟达成了风口浪尖上的公司。
A100、H100等高端芯片被直接限制出海,这对中国市场的打击极大。
面对管控,英伟达选择推出替代方案。
H20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它的设计目标很明确:卡在管制门槛之下,同时保留一定的算力吸引力。
这种折中方案并不轻松。
研发团队需要反复测算性能,把参数压到合规边缘,又不能低到失去竞争力。
结果就是一个尴尬局面,既要满足监管要求,又要保证客户愿意买单。
英伟达不得不同时推进多个型号,像L20、L2这样的小改版,都带着同样的目的。
最近外界提到B30A,这款基于Blackwell架构的芯片,可能成为英伟达在中国市场的下一步棋。
媒体报道指出,它同样按照管制红线来设计。
这种策略已经很清楚:哪怕被切掉高端,也要保留存在感。
对英伟达来说,丢掉中国市场不是选项。
财报数据说明一切。
中国市场在英伟达整体收入中占到十几个百分点。
别小看这个比例,在竞争激烈的AI市场里,每一个百分点都代表着几十亿美元。
任何一个季度失守都会让股价承压。
华尔街投资人也紧盯着中国业务的动向,英伟达高管在电话会议上不得不一再强调合规出货的进展。
今年上半年,外界传出英伟达将在华交付H20的消息,随后公司高管亲自确认会启动销售。
这个表态释放的信号很明确:只要有合法窗口,就会抓紧推进。
哪怕利润被削弱,也要留住市场地位。
对他们来说,这是现实选择。
当然,这种应对策略带来的效果还要打问号。
因为管制并非一次到位,而是动态调整。
上一轮刚找出空间,下一轮规则可能又收紧。
英伟达等于是永远在跑步机上,稍微停顿就会掉下来。
更麻烦的是,国内企业在加速追赶,华为等厂商在大模型芯片上已经有了产品。
市场一旦被替代,想再抢回来就难了。
问题来了,英伟达的中国业务能走多远?
有人说,只要有利润,他们就不会放弃。
但别忘了,利润和风险是一体两面。
管制继续收紧,哪怕还有新品,也可能在未来被划掉。
公司高层或许已经意识到,中国市场不再是稳定的增长支柱,而是充满不确定的赌局。
美国对英伟达的限制,并不单是“禁”,还伴随“管”。
外界多家媒体披露,英伟达在部分合规芯片出口时,需要遵循一种特别安排。
销售额中有一部分要上缴给监管方,这相当于一张“准入费”。
这种安排放在商业逻辑里难以理解。
放在地缘政治背景下就能看清:美国既要卡住核心技术流向,又要掌握利润分配权。
企业明知道苛刻,却没有太多选择。
对英伟达来说,这意味着在华市场利润被压缩。
卖得再多,部分收入要被抽走。
有人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坚持?答案很直接,市场规模太大,不容彻底放弃。
国产替代的力量也正在逼近。
华为等公司推出昇腾910C等产品,尽管在生态和大规模验证上与英伟达还有差距,在特定场景里已经能替代。
国内企业不光在研发芯片,还把整机方案一并做了。
从算力卡到服务器,再到大模型训练平台,形成了完整链条,这种局面对英伟达是一种双重挤压。
上头是监管削利润,下头是竞争蚕食份额。
市场里流传的一句话很有意味,当英伟达在小心翼翼遵守红线时,本土企业在全速冲锋。
中方监管层面对H20这样的产品,并没有完全放松。
部分报道提到,有关部门提出安全和数据合规方面的疑问。
这让潜在买家心里打鼓。
买了是否真能稳定使用?
会不会带来额外风险?
市场博弈因此变得复杂。
一边是想继续抢份额的英伟达,一边是快速拉升的国产厂商,中间还有政策的摇摆与安全审查。
长期看,这种三方角力会不断改变格局。
英伟达如果想守住位置,必须拿出更灵活的策略。
可问题在于,灵活空间被监管压缩得越来越小,它不是自由博弈,而是带镣铐的赛跑。
跑得慢了,被对手追上。
跑得快了,又可能撞到红线。
观众会不会好奇,这样的游戏还能玩多久?
如果说前几章讲的是规则与博弈,那么这一章更直接触及执法手段。
路透社曾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美国为了防止高端AI芯片经由第三地绕道,采取过一种极具争议的做法。
在部分高风险批次的服务器运输中,暗中安装定位追踪器。
这种操作震动极大。
它不是单纯靠文件审核,而是直接伸手到运输环节。
目的很明确,一旦设备流向敏感目的地,就能第一时间掌握证据。
从执法角度看,这属于“精准打击”。
可从行业角度看,它带来了巨大的不安。
企业不得不担心,交付的产品是否已经被额外“标记”,买家也在担心,设备里是否被动了手脚。
中方媒体对这一报道反应激烈。
认为这是侵犯商业信任的行为,更是对供应链透明度的破坏。
舆论层面迅速形成批评声音,呼吁减少对外部依赖。
英伟达对此并未直接评论。
只是反复强调遵循政府规定,确保所有出货合规。
这种表态本身透露出尴尬。
既要安抚客户,又不能挑战政策。
这背后折射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美国不再仅仅依靠管制清单,还通过执法细节来堵住所有可能的漏洞。
换句话说,规则不光写在纸上,还落实到运输环节。
结果就是,芯片贸易环境越来越紧绷。
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连锁反应。
对企业来说,这不仅是利润问题,更是信任危机。
客户买单之前,要先问一句:这批货能不能用得安心?
未来会怎样?
从趋势看,监管只会更严,不会放松。
英伟达与其他厂商需要面对的不仅是利润缩水,还有对外市场长期的不确定性。
行业在这种氛围下运行,注定不会平静。
真正的竞争已经不只在芯片性能上,而是在规则、执法、市场和舆论的多重拉扯中展开。
参考信源:
《H20芯片解禁,怎么看?》·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07-22
《黄仁勋:美国政府已批准出口许可,将开始向中国销售H20芯片 》·澎湃新闻 ·2025-07-15
《欧美业界“差评”美国芯片出口新规》· 新华网·2025-01-17
《供华H20芯片疑设“后门” 国家网信办约谈英伟达 》·大公网 ·2025-08-01
《H20在中国恢复销售:市场接受度如何?如何影响GPU行业》·青年报·2025-07-17
《英伟达H20重返中国市场,释放了什么投资信号?》· 华尔街见闻·2025-07-15
《英伟达H20芯片将重返中国市场,相关概念股集体爆发!》·潇湘晨报·2025-07-15
《首次披露!美国果然在搞小动作:AI芯片出货时偷偷安装追踪器 》·新浪财经·2025-08-13
《美国已对部分AI芯片嵌入追踪器?》· 腾讯新闻·2025-08-14
更新时间:2025-08-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