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72小时,一个惊人的数字摆在特朗普面前:25个国家联合宣布暂停向美国寄送包裹,其中包括德国、法国、日本等传统盟友。
这场由美国8月29日小额包裹征税新政引发的全球反制,波及13.6亿个包裹、涉及2800亿美元贸易额,万国邮政联盟紧急发声表达关切。
面对盟友集体"叛变",美国还能维持贸易霸权吗?这场博弈将如何重塑国际经济秩序?
编辑:CY
说到底,特朗普这次是真的玩脱了。原本只是想拿中国开刀,没想到胃口越来越大,干脆连盟友一起收拾。这种从"精准打击"到"无差别攻击"的政策失控,让全世界都看傻了眼。
回到今年4月,美国悄悄取消了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小额包裹免税待遇,税率直接飙升到54%。当时还能说是针对性措施,现在呢?800美元以下的所有进口包裹,不管来自哪个国家,统统要交税。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德国邮政第一个站出来,直言这是对全球邮政公司的"重大挑战"。法国更是毫不客气,批评美国搞"突然袭击",事先连招呼都不打一声。
连一向温和的万国邮政联盟都坐不住了,这个拥有192个成员国的国际组织,罕见地给美国国务卿发了警告信。信里的话虽然客气,但意思很明确:做事别太绝。
更让特朗普没想到的是,反制行动来得这么快这么狠。25个国家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宣布暂停包裹寄送,这种整齐划一的动作,背后的协调程度可想而知。
有意思的是,这份"反美名单"里,盟友比对手还要多。德法意日韩,哪一个不是美国的传统伙伴?甚至连台湾这个"小弟"都选择了暂停,97%的包裹受到影响,涉及34万件业务。
这就是现实的残酷之处:跟美国越亲密,受到的打击反而越大。因为越是依赖美国市场的经济体,越容易成为美国政策实验的小白鼠。
表面上看,这是一场关于包裹征税的技术性争议。实际上,这是一场关于国际经济话语权的深层博弈。特朗普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打击芬太尼等违禁品走私,堵住"灾难性的贸易漏洞"。
听起来很正义,实际上是典型的"甩锅"操作。真相是什么?美国的芬太尼危机完全是自己搞出来的。需求端,美国药品公司为了扩大销量,进行大量误导性宣传,把镇痛药包装成"安全无害"的神药。
监管端,政府官员和制药公司勾结,对药物滥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据官方数据,美国18到45岁年龄段中,芬太尼致死率甚至超过了枪支暴力。
2023年一年,因为嗑药丢命的美国人高达11.2万,其中七成都是芬太尼。这种惨烈的数字,怎么可能是几个小包裹造成的?说穿了,芬太尼只是借口,收钱才是目的。
特朗普在对华关税战中没占到便宜,心有不甘,就想从盟友身上找补回来。更关键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可怕的真理:胁迫外交真的很好用。
你看,欧盟已经在关税问题上让了一步,忍痛接受了特朗普的"敲诈"。现在对方得寸进尺,欧盟也知道不能再退了。韩国刚刚派总统访美示好,结果换来的是更重的200%关税威胁。
这种赤裸裸的利益抢夺,彻底撕掉了美国"自由贸易捍卫者"的遮羞布。当小弟们发现,自己拼命讨好美国,得到的不是保护而是更狠的剥削时,造反就成了必然选择。
这场贸易风暴的杀伤力,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可怕。先说最直接的冲击:全球物流系统陷入混乱。要知道,13.6亿个小额包裹的年流量是什么概念?
这相当于全球每6个人就有1个包裹要经过美国海关。现在突然要求每个包裹都单独申报、缴税、验证,整个系统根本承受不了。奥地利邮局的话很直白:这是对全球邮政公司的"重大挑战"。
挑战在哪?成本暴增、效率崩塌、风险激增。拿台湾的例子来说,原本通过中华邮政寄1.5公斤包裹到美国,只要1300元台币。现在被迫改用商业快递,价格直接跳到3900元,整整贵了3倍。
这还只是台湾一个地方的情况,放大到全球呢?麦肯锡全球研究所预测,30%的跨境电商企业将被迫调整市场策略。摩根士丹利估算,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因此上升0.3到0.5个百分点。
更残酷的是,最终买单的还是普通人。想想看,一个美国的低收入家庭,原本可以通过跨境网购买到便宜的日用品,现在突然要多交一大笔税。要么咬牙承受涨价,要么彻底放弃海外购物。
按照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估算,这项政策将让美国失去15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60%集中在物流和零售业。这些工作岗位背后,是150万个家庭的生计。
欧盟委员会的预测更加悲观:欧美贸易额将因此下降8到12%。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无数中小企业的订单消失,无数工人的饭碗不保。特朗普想通过关税"让美国再次伟大",结果却是让美国和全世界一起受伤。
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这场25国联合反制,意义远比一次贸易争端要深刻。它标志着美国式单边主义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回顾历史,任何一个霸权国家在衰落过程中,都会表现出类似的"政策失序"特征。从选择性施压演变为无差别施压,从拉拢盟友演变为压榨盟友,最终导致整个联盟体系的离心化。
英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这样,苏联在80年代也是这样,现在轮到了美国。当连德国、法国这样的核心盟友都开始公开反对美国政策时,说明什么?
说明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正在面临二战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更有意思的是,这次反制行动的协调性。25个国家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相同决定,背后没有高度的沟通协调是不可能的。
这种协调机制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去美国化的国际合作正在悄然形成。欧盟已经开始与亚洲国家和加拿大建立更密切的贸易关系。
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正在研究建立"去美国化"的区域物流网络。就连俄罗斯都宣布考虑完全退出美元结算体系。这些动作看似各自为政,实际上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构建不依赖美国的多极化治理机制。
中国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关键。不是因为中国想要称霸,而是因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当西方的精神领袖不再有领袖的风范,反倒变成了极为危险的"豺狼"时,各国自然会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治理模式。特朗普或许以为自己在下一盘大棋,实际上却是在给中国和其他国家让路。
每一次无理的施压,都在为多极化世界的到来加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试图逆流而动的力量,最终都会被时代抛弃。
这场25国联合反制,表面上是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抗议,实质上是对单边主义治理模式的深层质疑。
当连最忠实的盟友都开始"用脚投票",美国主导的国际经济秩序正面临二战以来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未来的国际治理,必将更加多元化、平衡化。
面对这场全球贸易博弈,你认为哪一方会最终获胜?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更新时间:2025-09-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