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代睿
“参与极地考察需要远离祖国和亲人,要在惊涛骇浪中把向,在重重海冰中突围,在极夜苦寒中坚守,还要与各种恶劣的气候作斗争。支撑我们的不仅是专业素养,更是来自信仰的力量。”赵炎平说。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图片来源:国新网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请自然资源领域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极地船舶管理中心主任、“雪龙2”号首任船长赵炎平在会上表示,南极考察活动,始终坚持“低干扰”和“最小必要”准则。全体考察队员上站之前需要通过环境保护知识培训,在科研样品采集过程中,也要尽量减少采集量,最大限度减少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赵炎平是一名极地工作者,来自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他全程参与了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的设计、建造、设备调试等相关工作。“雪龙2”号的入列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事业开启了“双龙探极”的新模式。曾先后担任过“雪龙”号和“雪龙2”号的船长,已参加过12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任务。
“提到南极科考,大家应该非常感兴趣,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这项工作其实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甚至是充满了危险。”赵炎平说,在担任船长期间,他和同事们需要面对咆哮的西风带、危机四伏的冰山、常人难以忍受的极寒等挑战,还要面对长时间在海上航行的寂寞。但是这份工作不仅是为南极科考站的物资和人员运输以及科考站建设提供了保障,还让各国科学家在南北极拥有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海上实验室。
会上,提及南极考察活动,赵炎平始终严格遵循南极条约体系要求,积极保护南极生态环境。以秦岭站建设为例,在项目启动之前,编制了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了模块化的施工技术,最大限度减少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干扰。
另外,在施工区还实施了24小时生态监测,实时预警企鹅、海豹等动物的活动信息,全力保护当地的生物种群。科考破冰船则装配了先进的防污染设备,尽量减少对极地环境的影响。
极地国际合作是推动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和充分体现。在参加极地工作二十年来,赵炎平有幸多次参与了极地科研和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在“雪龙”号工作期间,他参与了为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家的南极科考站运输考察物资合作任务。
在工作中的一次南极救援,这让赵炎平印象非常深刻。在2013年12月25日,“雪龙”号正在南大洋执行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任务,他和同事收到了一艘遇险船的信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尽己所能,考察队果断决策,立即暂停考察任务,前往救援。
当时赵炎平担任的是“雪龙”号第二船长,他积极配合船长操纵船舶,勘察遇险船四周的现场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营救措施等。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的风险,最终将遇险船上的52名乘客顺利转运到安全地方。
更新时间:2025-05-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