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美国战略界与舆论场正被一种日益滋长的焦虑所笼罩。他们开始意识到,那个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产业脱钩来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正在走向其预期的反面。
如果继续沿着这条科技封锁的道路走下去,美国非但无法阻止中国,反而会在芯片、大飞机、生物制药和新能源等每一个关键战略产业上,亲手催生一个更强大、更独立、并最终成为全球主导的竞争对手。
这是以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所分析的。这种认知并非空穴来风,它正从一种战略推演转变为可观测的现实。德国的媒体,以其惯有的冷静与审慎,已经得出了更为尖锐的结论。
他们认为,中国几乎在所有的产业赛道上,都已经完成了对美国的“追赶”阶段,而在前述的几个核心领域,乃至更多未及详列的行业中,中国已然实现了“反超”。
这一判断背后,是无数数据的支撑:中国在光伏、风电、动力电池等新能源领域占据全球绝对主导地位;其生物制药行业在创新药与仿制药两端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疫苗研发与产业化速度上令世界侧目;C919大飞机冲破垄断,翱翔蓝天,逐步蚕食波音与空客的传统市场。
而在被视为现代工业皇冠上明珠的芯片产业,尽管遭遇了最严酷的封锁与打压,却激起了中国史无前例的资本投入、政策扶持与全民关注,在成熟制程稳固市场、先进封装寻求突破、设备材料多点研发的路径上,正以惊人的毅力一寸寸收复失地。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要“归功”于美国的封锁政策。历史一再证明,对于一个大国而言,外部压力在特定时期往往是比内部诱惑更有效的凝聚剂和催化剂。当正常的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被强行切断,当“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便捷之路被彻底堵死,它便彻底粉碎了任何侥幸心理,迫使中国将“科技自立自强”从一句口号提升为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最高战略。巨大的市场潜力、完整的工业体系、强大的动员能力与海量的研发投入,在此刻被整合聚焦于一点。
但是特朗普不可能回头了,这是他所有政策的核心和基础。以为其国内政治的巨大掣肘,而难以自拔,甚至可能继续加大赌注。这仿佛一场豪赌,明知胜算渺茫,却因已投入的巨大沉没成本和退场时即刻兑现的惨痛损失,而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更新时间:2025-11-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