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补完仓就遭立案,这是被精准收割了?”10 月 17 日早盘,海南华铁(603300.SH)股价直线下挫 4.2%,报收 6.41 元 / 股,创年内次低点。消息面上,公司 10 月 16 日深夜公告称,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已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这距离其 9 月 30 日宣布 36.9 亿元算力大单告吹仅过去 17 天。
时间线耐人寻味:9 月 30 日合同终止公告一出,股价连续 3 天暴跌 22.7%,散户账户平均浮亏超 1.8 万元;10 月 13 日刚企稳反弹 2.1%,立案消息突然砸下。同花顺数据显示,暴跌期间主力资金净流出 1.2 亿元,而企稳后 3 个交易日净流入 3200 万元,这种 “先砸后查” 的节奏,让讨论区炸开了锅。
这家以建筑机械为主业的公司,今年 3 月突然宣布全资子公司华铁大黄蜂签下 36.9 亿元算力服务合同,占 2024 年营收的 183%,瞬间戴上 “算力黑马” 光环。彼时公司披露 “已完成算力设备部署”,但直到合同终止,始终未公布设备型号、合作方具体信息。更蹊跷的是,2024 年公司净利润仅 1.02 亿元,却豪言投入 20 亿建算力中心,资金来源至今成谜。
合同中被隐去全称的 “杭州 X 公司”,据工商信息显示实为一家 2024 年刚成立的空壳公司,注册资本仅 1000 万元,无任何算力相关业务记录。有投资者扒出,该公司法定代表人与海南华铁前监事同名,疑似关联方造假。
9 月 30 日合同终止当晚,上交所火速下发监管函,追问 “是否存在虚假合同误导投资者”;10 月 12 日监管函回复逾期未披露,10 月 16 日证监会直接立案。这种 “问询 - 催复 - 立案” 的三连击,罕见地压缩在 17 天内完成。
散户怒喷:“主力跑光了才查,这不就是精准收割吗!” 同花顺筹码分布显示,暴跌前股东户数 1.86 万户,暴跌后增至 2.13 万户,人均持股量从 1.2 万股降至 9800 股,典型的 “主力出逃、散户接盘” 形态。但也有分析师反驳:“立案需固定证据,17 天已是监管速战速决。”
质疑声直指监管滞后性:“3 月签合同就有疑点,为何等到终止才查?” 事实上,证监会 2025 年已查处 23 起信息披露违法案,其中 19 起是 “民报官查”。业内人士透露:“非法定披露事项难提前介入,但交易所问询函已成为前置预警,海南华铁逾期不回复才触发立案。”
绝望情绪中,有人晒出判决书:“苏州有家公司蹭光刻机热度,股民索赔成功了!” 江苏省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去年审结的类似案件显示,上市公司误导性陈述导致损失,股民可获赔差额损失的 80%。
监管立案并非 “看股价下菜”,而是需满足 “三要件”:违法事实线索、初步证据支撑、符合立案标准。海南华铁的核心疑点在于 “合同真实性” 与 “信息披露完整性”:3 月签合同时无直接证据造假,9 月终止后,监管通过核查银行流水、设备采购记录,发现 “未收到订单却谎称部署设备” 的关键证据,才正式立案。这也解释了为何卡在企稳节点 —— 证据刚固定完毕。
证券法第 197 条明确,信息披露违法无论是否主动披露,一经查实必追责。2025 年证监会启用的 “舆情大数据监测系统”,已自动抓取到海南华铁 “合同存疑” 的市场讨论,这成为启动核查的重要线索。此前 * ST 信威隐瞒债务未披露,被监管通过债券持有人举报线索查实,最终罚款 6000 万元。
满足条件的投资者,可通过 “中国投资者网” 登记维权。
海南华铁的立案调查,撕开了 “跨界讲故事” 的遮羞布,也让监管逻辑更清晰:不是事后救火,而是证据到位后的精准打击。对散户而言,暴跌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用法律武器维权。
苏州股民 1.6 万元索赔成功的案例证明:市场可以有谎言,但不能没有公道。保存好交易记录,等待行政处罚落地 —— 你的每一分损失,都该有说法。
更新时间:2025-10-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