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冰城+】

现场直播“公家沟粉条”生产过程。
“家人们看这粉条,透亮劲道,吸满汤汁一口下去,绝了!”直播间里,主播张丹夹起粉条蘸上辣椒酱,屏幕弹幕瞬间刷屏,订单纷至沓来。这是带货现场,也是哈尔滨呼兰区方台镇“公家沟粉条”的日常。从承载乡愁的味道到年销150万斤粉条、销售额破千万元的产业,背后是呼兰区以党建为“红色引擎”激活乡村产业的实践,粉条产业正织就黑土地上的“共富链”。
三代人传承粉条制作技艺
在呼兰区萧红故居纪念馆,一把铜制漏瓢引人注目,它诉说着三代粉匠的故事,也藏着“公家沟粉条”的蝶变密码。
公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振英介绍,公家村因“公家沟”得名,连片种植的优质马铃薯为粉条提供原料。1937年,“公家沟粉条”自成一派,“粉一代”李忠文凭酸浆发酵、手拍瓢工艺等祖传手艺,带起百余名徒弟,粉条以“丝白耐煮、劲道不化”吸引商贩上门。
“粉二代”李树国于上世纪50年代接过漏勺,将粉条发扬光大。改革开放后,公家村粉坊最多达30家,“直挂粉瀑三千尺”成标志,李家盖起全村首栋砖瓦房,村子成了“粉条之乡”,名号响彻龙江。
好景不长,市场经济浪潮下危机来临。玉米淀粉冒充土豆粉冲击市场,坚持用纯土豆粉的李树国家产品失去价格优势,且作坊各自为战、无统一标准,部分作坊偷工减料导致招牌渐砸。“粉三代”李宝大学毕业后,带着“公家沟粉条振兴计划”返乡。
打造“1+6”共富模式
李宝返乡后,方台镇启动“红色引擎”工程,镇党委书记张丽艳成其“一对一”帮带导师,同时,借助“四个一”帮扶机制,“公家沟粉条”驶上了“快车道”。镇级领导当“总协调”,打包政策资源、对接资金;结对企业做“技术员+市场员”,教种“标准化土豆”、拓展销售网;包村干部是“指导员”,盯进度、调矛盾;大学生村官当“连接器”,讲政策、做新媒体、通销路,让老手艺接上“新流量”。
2023年,方台镇党委采用“1+6”模式,将中央财政衔接乡村振兴资金注入粉条产业,实现全封闭无尘生产、严格质检与全程可追溯。粉条产业从作坊转向公司化,形成原产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线上线下同步运营模式,打造高品质淀粉制品品牌。
方台镇党委牵头,集中公家村、方台村、榆林村、高堡村、宋家村、东沈村6个村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投向龙头企业——李宝和张丹夫妻二人成立的哈尔滨张丹商贸有限公司,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闭环链条。企业年收马铃薯超2000吨,不仅解决农户销售难题,还让6个村年均分红3.5万元。
“老手艺+新流量”的突破
线下,挂着“公家沟粉条”招牌的小货车开进红专街早市等型农贸市场;线上,李宝、张丹把粉条搬进直播间,张丹煮粉条、讲故事,将乡愁融入品牌。从首场直播只卖3单,到如今每场直播1000单左右,平均每天4000~5000斤,上海、广州的订单排至下个月。
“老祖宗手艺不能丢,得跟上新时代。”张丹说,粉条“丝白耐煮”的秘诀在“老工艺+透明化”。她不仅守传统工艺,还把生产车间搬上抖音、快手,360度直播从马铃薯清洗到拍瓢漏粉成型,让“公家沟粉条”名声大噪,订单来自20多个省份,线上销量占比近七成,成为“龙江的龙口”“哈埠的卢龙”的地域品牌标杆。
如今,小小粉条串起呼兰乡村振兴大文章。从“党建+产业联动”创新,到“线上+线下”拓市场,再到“人才+农户”攻坚,呼兰区织就“共富链”,“红色引擎”带活了产业、带富了乡亲。张丽艳表示,下一步还将建专业服务队,把村集体服务功能变增收产能,让更多人吃“共富饭”。
参与“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计划”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林丽楠说出了“大学生村官”们的心声:“在公家村,党组织是强大的‘红色引擎’,各类人才正作为‘优质燃油’,让引擎高效运转。”他们相信,通过一代代人的接续奋斗,“公家沟粉条”这根“共富链”一定会越织越牢,乡村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从一碗粉条的乡愁,到千万元产业的共富实践,呼兰区方台镇串起全链条与“振兴同心圆”。这口劲道粉条里,煮热的是黑土地乡村振兴的鲜活滋味。
白铭波 薛婷婷哈尔滨日报记者尹明
本文来自【冰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更新时间:2025-10-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