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揭示:一个人有没有福,一眼就能看出来,这3点伪装不了

民国初年,江南乌镇的东市河畔,有一座百年历史的观音堂。堂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像,是明朝万历年间留存下来的木雕珍品,相传极为灵验。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镇上的百姓都会带着香烛、供品来参拜,祈求平安顺遂。观音堂里有一位老僧法号智空,她看着堂内熙熙攘攘的香客,缓缓说道:“诸位施主,皆来求福,可曾想过,福分并非求来,而是自身修来?观音菩萨曾说过,一个人有没有福,无需问卜,一眼便能看出,只因这三点特质,藏不住,也装不来。”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有人追问:“大师,不知是哪三点特质?还请您细说。”智空尼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人群,最终落在了三个不同的身影上:“这三点特质,正好能在三位施主身上找到印证。今日,老尼便借这观音堂的清净地,为诸位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待人谦和:眉宇间的温善,装不出的宽厚


智空最先指向的,是站在供桌左侧的一位中年男子。他身着藏青色绸缎长衫,面容温和,正弯腰帮一位年迈的阿婆整理被风吹乱的头巾。此人是乌镇西市街 “景明绸缎庄” 的老板顾景明。

顾景明在乌镇经营绸缎庄已有十五年,生意做得红火,却从无半点老板的架子。镇上的人都说,顾老板是个 “软性子”,待人谦和得很。就说去年冬天,有个外地来的货郎,不小心把担子撞翻,里面的胭脂水粉洒了顾景明一衣襟。货郎吓得脸都白了,连连道歉,说要赔钱。顾景明却笑着摆摆手,非但没要赔偿,还帮着货郎把担子扶起来,叮嘱他路上小心。

还有一次,绸缎庄来了个穿粗布短打的青年,说是要给即将过门的妻子扯一匹红绸做嫁衣。可青年摸遍了口袋,也只凑够了一半的钱,急得眼圈都红了。顾景明见他窘迫,便主动说道:“小兄弟,这红绸你先拿去,剩下的钱,等你以后日子宽裕了再还也不迟。” 青年感动得连连作揖,后来每逢过节,都会带着自家种的瓜果来看望顾景明。

可谁也不知道,顾景明并非生来就如此谦和。他年轻时性子急躁,一点小事就容易动怒。二十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学做绸缎生意,有一次因为伙计算错了账,他当场就发了火,把账本摔在地上,还说了不少难听的话。这件事让父亲很是生气,对他说:“做生意先做人,你脾气如此暴躁,谁还愿意跟你打交道?福气只会被你吓跑。”

顾景明当时没把父亲的话放在心上,直到半年后,绸缎庄的生意突然一落千丈。老主顾渐渐不来了,新客人也寥寥无几。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两位客人在店外议论:“听说这家老板脾气差得很,上次有个老人问多了几句,就被他怼了回去,咱们还是去别家买吧。”

顾景明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坏脾气,竟把生意都 “作” 没了。他想起父亲的话,开始学着收敛脾气,待人谦和。绸缎庄的生意,也慢慢好了起来,不仅老主顾回来了,还多了不少新客人。

智空讲完顾景明的故事,对众人说道:“诸位请看顾施主,他与人说话时,眉眼总是带着笑意,待人接物时,举止总是透着谦和。这种温善,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常年累月待人宽厚积累下来的。有福之人,必先学会谦和,因为谦和能聚人,人能聚则事能成,事能成则福自来。若一个人总是满脸戾气、言语刻薄,即便家财万贯,也难有真正的福气。”

行事踏实:手脚间的勤勉,藏不住的稳重


接着,智空尼的目光转向了观音堂门口的一位老妇人。她穿着灰布围裙,手里提着一个竹篮,正弯腰捡拾地上的香灰,将其倒进旁边的布袋里。这位老妇人,便是东市街杂货铺的店主王阿婆。

王阿婆今年六十多岁,丈夫早逝,独自一人拉扯大了两个儿子。她在东市街开了这家杂货铺,虽然铺子不大,生意也不算兴隆,可王阿婆却做得格外踏实。

每天天不亮,王阿婆就起床了。她先是把铺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货架上的商品摆得整整齐齐,然后才开门营业。有客人来买东西,她总是把东西擦得干干净净再递给对方,遇到邻居家有事,她还会主动帮忙看店,分文不取。

去年夏天,镇上下了一场大暴雨,东市街的不少店铺都进了水。王阿婆的杂货铺也没能幸免,积水漫到了膝盖。她没有慌乱,而是先把货架上的商品搬到高处,然后挽起裤腿,一盆一盆往外舀水。邻居们见状,都来帮忙,可她却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家里也有事,快回去吧,我自己慢慢来就行。”

智空尼看着王阿婆忙碌的身影,对众人说道:“王施主今年六十多岁了,可手脚依旧勤快,做事依旧踏实。她打扫铺子时,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她整理商品时,每一件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这种勤勉,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踏实。

有福之人,必定行事踏实,因为踏实能成事,事能成则生活安稳,生活安稳便是最大的福气。若一个人总是好高骛远、好吃懒做,即便一时得意,也难有长久的福气。”王阿婆听了智空尼的话,停下手中的活,不好意思地笑了:“大师过奖了,我就是个普通的老婆子,只是觉得做事就得认真,不能糊弄。”

心怀感恩:言语间的暖意,掩不住的知足


智空尼的目光最后落在了人群角落里的一位年轻书生身上,他穿着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手里拿着一本旧书,正安静地站在那里,听着智空尼说话。这位书生,名叫苏文谦。

苏文谦是外地来乌镇的,父母早逝,独自一人靠着写文章、抄书为生。他的日子过得很清贫,住的是一间破旧的小阁楼,每天只能吃两顿粗茶淡饭。可即便如此,他脸上却总是带着淡淡的笑意,言语间也满是暖意。

有一次,苏文谦去观音堂附近的面馆吃面。他点了一碗最便宜的阳春面,正要吃时,看到旁边有个乞丐饿得发慌,便把自己的面分了一半给乞丐。乞丐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连道谢。苏文谦却笑着说:“没什么,不过是一碗面而已,能帮到你就好。”

还有一次,苏文谦帮镇上的一位老秀才抄书,老秀才给了他一些报酬。他拿着钱,没有先给自己买东西,而是给孩子们买了些笔墨纸砚。很多人都说:“苏先生,你自己日子过得也不容易,怎么还想着孩子们?” 苏文谦却说道:“我能有口饭吃,能有书读,已经很知足了。这些孩子比我更需要帮助,能帮到他们,我心里也高兴。”

让人没想到的是,苏文谦的善良和感恩,竟为他带来了好运。今年春天,一位从上海来的出版商到乌镇游玩,偶然看到了苏文谦写的文章,觉得他很有才华,便邀请他去上海的出版社工作,薪水比他在镇上抄书高了好几倍。

苏文谦犹豫了,他舍不得离开乌镇,舍不得这里的街坊邻居。可街坊们却劝他:“文谦,这是个好机会,你应该去。你有才华,就该有更好的发展。以后发达了,别忘了我们就行。”苏文谦最终还是去了上海。他在出版社工作得很努力,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他没有忘记乌镇的街坊们,每逢过节,都会寄些礼物回来,还经常写信问候他们。

智空尼看着苏文谦,对众人说道:“有福之人,必然心怀感恩,因为感恩能带来快乐,快乐能滋养心灵,心灵富足便是最大的福气。若一个人总是怨天尤人、不知满足,即便拥有再多,也难有真正的快乐,更谈不上福气。”

就在这时,观音堂内突然金光一闪,堂内供奉的观音菩萨像仿佛活了过来一般,面带慈祥,缓缓开口说道:“智空所言,正是老衲要对世人说的话。一个人有没有福,并非由天注定,而是由己决定。待人谦和,便能聚人聚福;行事踏实,便能成事安福;心怀感恩,便能知足享福。这三点特质,是有福之人的标志,藏不住,也装不来。”

众人见状,纷纷跪地参拜。观音菩萨继续说道:“世人皆求福,却不知福就在自己身上。若能做到待人谦和、行事踏实、心怀感恩,福气自然会降临。反之,若待人刻薄、行事浮躁、心怀抱怨,即便求遍天下神明,也难有福气。望诸位好自为之,修己身,积己福。”

说完,金光散去,观音菩萨像恢复了原样,仿佛一切都未曾发生过。可在场的香客们,却都深受触动。顾景明回到绸缎庄后,更加注重待人谦和。他不仅对客人温和,对伙计也更加关心,经常给他们涨工钱、发福利。绸缎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还开了两家分店。

王阿婆依旧每天早早起床打理杂货铺,她的踏实和善良,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她的两个儿子也更加孝顺,后来还把她接到城里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

苏文谦在上海的出版社工作得很出色,后来还出版了自己的书,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作家。他始终心怀感恩,经常帮助那些和他一样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还在乌镇捐建了一所小学,让更多的孩子能有书读。

多年后,乌镇的观音堂依旧香火鼎盛。每年观音诞辰日,都会有不少香客来这里参拜。他们中很多人会说起当年智空尼和观音菩萨点化世人的故事,说起顾景明、王阿婆和苏文谦的经历,告诫身边的人:“福分不在别处,就在自己的言行里。待人谦和一点,行事踏实一点,心怀感恩一点,福气自然就来了。”

而观音堂的墙壁上,也多了一块木牌,上面刻着观音菩萨当年的箴言:“待人谦和,聚人聚福;行事踏实,成事安福;心怀感恩,知足享福。福在己身,非求可得。” 这块木牌,成为了乌镇百姓心中的 “福字牌”,也成为了他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小编这里想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人有没有福,真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待人谦和的温善、行事踏实的勤勉、心怀感恩的知足,这些特质,它们会像阳光一样,从一个人的眉宇间、手脚间、言语间散发出来,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而这些人往往也都会一直有福气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2

标签:美文   有福   谦和   阿婆   观音   绸缎   踏实   心怀   福气   行事   都会   说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