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有人问,俄罗斯经济到底该咋发展?
还有人纠结它算东方还是西方?其实不用咱瞎猜,俄罗斯国防委员会的卡拉加诺夫教授,直接给了个“东西南北”的说法,还建议普京学罗斯福,把重点放在开发西伯利亚上。
说实话,俄罗斯这“身份困惑”真不是一天两天了。
早年间它被金帐汗国统治了两百多年,身上带了蒙古血统;后来彼得大帝搞改革,又是建圣彼得堡又是学西欧军事,一门心思想融欧洲。
当年击败拿破仑,沙皇骑着大白马进了巴黎,觉得自己就是欧洲秩序的缔造者,结果欧洲人根本不买账,还说“你们顶多算外省亲戚,有成吉思汗血统,跟咱不是一路人”。
到最后就有了个绕口令似的说法:俄罗斯是西方又不是西方,是东方又不是东方,甚至有人调侃它“不是东西”,咱可没侮辱的意思,就是说它卡在中间不上不下。
这位卡拉加诺夫教授可不是随便发表观点,他还是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常年帮俄外交部出谋划策,在精英圈里说话很有分量。
他觉得俄罗斯得“回归自我”,而自我的根就在西伯利亚,当年哥萨克人从那儿扩张,才打下现在俄罗斯的地盘。
现在西方集体把俄当敌对力量,与其上赶着凑近乎,不如干脆转头向东,踏踏实实做个东方国家。
老实讲,这想法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能源、金融制裁越来越严,俄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少了很多,反而对中国、印度的能源出口多了不少,东方市场确实成了它的“稳定器”。
不过“东西南北”里,光有“东”还不够,还有“南北”的门道。
以前彼得大帝一门心思想搞“海洋强国”,抢波罗的海、黑海的出海口,卡拉加诺夫觉得这招现在过时了,俄罗斯该看重欧亚大陆的力量,打通一条从北到南的交通线,从莫斯科、圣彼得堡出发,经过格鲁吉亚或者亚美尼亚,到伊朗再到印度次大陆。
为了实现这事儿,普京最近签了命令,要把150多家大型企业迁到西伯利亚去。
可能有人不知道,西伯利亚以前可不是啥好地方,当年谁不听话,就会被发配到那儿“淘金子”“挨冻”,好多人都扛不住饥寒死在了那儿。
但问题也不少,西伯利亚人口才三千八百万,还在逐年往外跑;而且那儿六成地方是永久冻土,修公路、建厂房的成本比欧洲部分高好几倍,去年就有五家准备迁过去的企业,因为冻土施工的技术难题停了下来。
当然,开发西伯利亚也不是光迁企业就行,卡拉加诺夫还建议学罗斯福新政,靠基建拉动经济。
罗斯福当年搞的田纳西河谷项目,投了三十亿美元修水坝、水电站和交通线,十年就把美国南部落后地区的GDP翻了一倍。
但俄罗斯想学这招,怕是没那么容易。
本来想直接照抄罗斯福的作业,可仔细一看,两国情况差太多了。
美国当年有稳定的国内市场,还有足够的技术工人,俄罗斯现在缺人不说,还被西方卡着技术脖子,比如修高铁需要的盾构机、信号系统,以前大多靠进口,现在西方制裁,想买到手都难。
更何况,俄还想修一条从莫斯科经过格鲁吉亚到伊朗的高铁和高速公路,这不仅要解决国内的问题,还得跟周边国家协调,中间的变数太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俄精英阶层的想法,别看现在俄跟北约对立,跟乌克兰打得厉害,可这些精英心里还是盼着能融入欧洲。
毕竟俄罗斯七成到八成的人口和经济,都集中在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感情上肯定更倾向那边。
但现实摆在这儿,西方对俄的制裁没松口,要是把所有鸡蛋都放欧洲这个篮子里,风险太大。
如此看来,俄罗斯现在就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既想靠东方和西伯利亚破局,又放不下对欧洲的执念。
说实话,卡拉加诺夫的“东西南北”战略,确实是俄罗斯应对当前困境的一个办法,核心就是“向东靠亚洲,向南通枢纽,开发西伯利亚”。
但能不能成,关键还得看俄自己。
要是能跟中国、印度这些亚洲国家好好合作,把西伯利亚的能源、矿产资源利用起来,构建起欧亚经济协作圈,说不定真能找到经济破局的新路径。
可西方的制裁、内部的人口和技术问题,都是绕不开的坎。
这事儿到底能不能成,怕是还得再看个十年八年。
更新时间:2025-09-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